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惜烟

标题包含
惜烟
炉无兽炭坐无毡,三个柴头只自然。 家丑莫教轻放出,定应炙地与熏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炉中没有暖炉炭,座位上没有毛毡,只有三块柴火静静燃烧。家中的私密事不要随便泄露,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去完善
释义
炉:古代的取暖工具,通常用铜或铁制成,中间可以放置炭火。 兽炭:又称“炭圆”,是炭的一种形式,类似于现今的炭球。在古代,兽炭常用于宫廷贵族取暖。 毡:一种毛织品,可以用来制作坐垫、卧具等。 三个柴头:指燃烧用的木柴。柴头是指截断的树枝。 自然:这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表示自然而然就会发生。 家丑:这里指家里烧火做饭时产生的烟雾。 轻放:随意排放。 炙地:指地面被火烧得热热的。 熏天:形容烟气弥漫的程度很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惜烟”为题,诗人通过描绘炉火中燃烧的兽炭、柴头以及它们产生的烟雾,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诗人把炉火中的兽炭和柴头看作是生活的热情与自然的力量,认为它们应该被珍惜和尊重。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不要让美好的时光轻易流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惜烟》是宋代诗人释普济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南宋时期。释普济(?-1260年),俗名方梦魁,号虚舟,天台人。他曾在华亭受学,后在西湖一带漫游。南宋嘉熙年间(1237年—1240年)在松源出家,成为法演的弟子,后成一代高僧。 在南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释普济在人生旅途中历经沧桑,深切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无常。他在游历过程中,目睹了民间的疾苦,感慨万分。在这首《惜烟》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抒发了对百姓生活苦难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 释普济在这个特殊时期,通过他的诗句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悲悯之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