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赞
应无所住,白日迷路。
失脚黄梅,道传千古。
不是风动非幡动,会也蚍蜉撼铁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所执念,白日在歧路迷失方向。
足踏黄梅,道法传承千年之久。
既非风动亦非幡动,犹如蚍蜉撼动铁柱。
去完善
释义
1. "应无所住":住即停留。这句意味着应该让精神无所驻留,不留滞于任何事物,寓意心灵无牵无挂,超脱世俗。
2. "白日迷路":字面意思是白天迷失了道路,实际上是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人迷失在物质世界的困境中,形象生动。
3. "失脚黄梅":黄梅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所在的寺庙,这句意为六祖惠能在弘忍门下时曾打翻米箩被赶出寺,后用此来表示他未能满足师傅的期望而遭到弃置,后来却成为一代宗师。
4. "道传千古":表达六祖惠能创立顿悟法门,其法脉传承至后世,影响深远。
5. "不是风动非幡动":这两句出自《坛经》中六祖与僧众关于“风动还是幡动”的对话,用以比喻并非外在现象决定了人的认识,而是人的心境产生的感知。
6. "会也蚍蜉撼铁柱":会,理解;蚍蜉,蚂蚁;铁柱,指不可动摇的信念。整句含义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像蚂蚁撼铁柱一样,去挑战绝对真理。
去完善
赏析
《六祖赞》是一首描绘禅宗六祖慧能的诗。诗人以“应无所住,白日迷路”开篇,强调六祖慧能在修行道路上所达到的境地——内心无所执着,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接着,诗人用“失脚黄梅,道传千古”来形容慧能在黄梅山悟道的情景,以及他创立禅宗南宗的伟大贡献。
诗的后两句“不是风动非幡动,会也蚍蜉撼铁柱”则寓意禅宗追求的内在境界,即不为外物所动的心境。诗人用“蚍蜉撼铁柱”这一形象比喻来表现这种坚定的意志和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六祖赞》是唐代诗人释普济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这是一个充满文化繁荣和科技发展的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这个时期,诗人释普济是一位著名的佛教禅宗大师,他的诗歌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他的作品旨在弘扬佛教教义,引导人们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在这首《六祖赞》中,他以六祖慧能作为榜样,表达了对禅宗信仰的坚定和支持。
在诗人的生活中,他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磨难。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坚定地信仰佛教,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厚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在他的时代背景下,唐朝社会对佛教的信仰非常浓厚,佛教寺庙遍布全国各地,僧侣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