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刀镊

标题包含
刀镊
得心应手乖毫发,心手俱亡处处通。 摘一茎髭弹一镊,有相同有不相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切事情都能做得非常熟练而毫无差错,内心和手部的配合到达了天衣无缝的程度。无论在哪里都能随心所欲地行事。就像拔下一根胡须再轻轻地弹掉它一样,一切都有相同的规律却又各自不同。
去完善
释义
《刀镊》:该诗选自唐代诗人释普济的《禅诗二首·其一》,此诗以刀镊为喻,表达禅宗顿悟的观点。 “得心应手乖毫发”:指在修行过程中,心与手的配合达到和谐,但仍有微妙的差别。 “心手俱亡处处通”:表示当心灵与行动完全融合,无所执着时,便能通达一切。 “摘一茎髭弹一镊”:用镊子拔下一根胡须,比喻禅宗修行中的顿悟。 “有相同有不相同”:指出顿悟时的感受因各人领悟不同而有所差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僧人释普济的作品,以“刀镊”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描绘自己修行禅定的过程和感悟。首先,“得心应手乖毫发”一句,意味着在修行过程中,要达到得心应手的状态,需要一点一滴地不断调整和进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大意。接着,“心手俱亡处处通”则表明了在修行过程中,当达到心灵的超脱和手法的熟练时,便能领悟到禅定的真谛,无往而不利。然后,“摘一茎髭弹一镊”这句,将剃须这一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融入到诗中,形象地展示了修行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验。最后,“有相同有不相同”,则是对世间万物的多样性和共性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整首诗既有禅宗修炼的严肃内涵,又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一幅和谐的生活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刀镊》是南宋诗人释普济的一首五言绝句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隐逸的田园生活态度和超脱的人生态度。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同时也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威胁。 人生际遇:在这个时期,释普济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僧人。他在寺院里修行,通过佛法参悟人生的真谛。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超越。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刀镊”这一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坚守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繁荣期。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高僧大德都活跃在这个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相对稳定的时期,人们的生活也相对安定。然而,这个时期的中国也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威胁,这种外部压力可能也是促使释普济在诗中表现出超脱人生态度的原因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