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六十五首 其六

标题包含
偈颂六十五首 其六
浄法界身,馿腮马面。 本无出没,万化千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纯净世界的本体,是驴脸和马面。 它们并无显现或隐没,而是千变万化。
去完善
释义
【偈颂六十五首 其六】释普济 1. 浄法界身:净法界是指无烦恼、无污染的清静境界,此处喻指菩萨的清净法身,即本具的佛性。 2. 馿腮马面:驢腮指驴子的下巴,马面指马的脸,这里用动物和人的脸部形象比喻众生的各种形态。 3. 本无出没:原本没有生灭变化,意指佛性常住不灭,超越生死轮回。 4. 万化千变:形容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现象,但都基于同一个本体——佛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哲理展示了佛学的深邃。诗人以“浄法界身”来形容佛的本体,象征着清净无染的境界。而“馿腮马面”则是一种对比与反讽,暗示了世俗表象的纷繁复杂。接着诗人表达了佛性的本质是超越出入、变化无常的。这首诗充满了宗教意味,表现了禅宗对人生万象的看法,即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唯有修行佛法,才能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六十五首 其六》是宋代诗人释普济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即宋朝时期。在那个时候,中国的佛教文化已经非常成熟,很多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禅修和参禅,以求得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释普济本人是一位禅师,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际遇主要体现在对禅宗的理解和修习上。他通过修行,体验到了生命的无常和世间的苦难,因此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佛教信仰的坚定追求。 在同一时期,宋朝社会正处于繁荣与发展阶段,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人墨客们对于禅宗思想的研究和探讨非常活跃。这些时代背景都为释普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底蕴。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