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医
药知性亦病知源,谁管尸灵骨已寒。
痛下一针双眼活,耆婆应未得其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针医》:这首诗的名字,是古代医学诗歌的一种。
2. 释普济:诗的作者,即普济禅师,唐朝时期的高僧。
3. 药性:指中药的性质和功效。
4. 知源:了解病因。
5. 谁管:谁在乎。
6. 尸灵骨已寒:比喻人已经死去。
7. 痛下:用力。
8. 一针双眼活:用针刺入眼睛使其复活,比喻医术高超。
9. 耆婆:古印度名医,被誉为“神医”。
10. 得其传:得到他的真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针医》,是作者普济用来赞扬针灸医术的一首诗。首句“药知性亦病知源”表达了药物和治疗疾病的原理是相通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第二句“谁管尸灵骨已寒”则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痛,暗示了诗人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的无奈。然而,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情绪所淹没,而是迅速转到了第三句“痛下一针双眼活”,描述了针灸治疗的效果之神奇,仿佛一下子让患者的眼睛重新亮了起来,充满了生命活力。最后一句“耆婆应未得其传”则是对针灸技艺的一种赞美,认为古代的著名医生耆婆也未能掌握如此高超的技艺。整首诗虽然短小,但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医学的理解和尊重,又展现了对针灸医术的神奇和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针医》是唐代著名诗僧释普济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当时唐朝国力达到顶峰,但社会矛盾逐渐显露,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伏笔。
在创作此诗时,释普济已经年事已高,他早年在庐山出家,后来游历四方,以诗歌赞美自然、咏叹人生。在这个时期,他目睹了许多民间疾苦,深感医者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因此,他以“针医”为题,表达了对医生救治病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此外,这个时期也是唐朝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佛教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释普济作为一位得道高僧,他的诗歌既有禅宗的哲理,又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风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