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史

标题包含
咏史
楚汉分争辨士忧,东归那复割鸿沟。 郑君立义不名藉,项伯胡颜肯姓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楚汉争霸的时期,许多游说之士忧虑不已;谁曾想,往东方回归的人们再也不能分割鸿沟。郑国君主坚持正义没有借助任何势力,这使得项羽的脸面如何能够承认刘邦呢?
去完善
释义
1. 楚汉分争:指的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即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 2. 辨士忧:意指善于辩论的谋士们所忧虑的事情。 3. 鸿沟: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防线,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战国时期各国为防御秦国进攻而修筑的一道防线。 4. 郑君:郑国国君,这里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将领郑安平,他在楚汉战争中曾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5. 立义:坚守道义,秉持正义。 6. 不名藉:不需要借助名声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7. 项伯:项羽的叔父,楚国的重要将领。 8. 胡颜:何颜,有什么脸面。 9. 肯姓刘:愿意承认自己是刘邦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咏史》徐俯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历史事件“楚汉相争”的故事,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感悟,为我们展示了楚汉之间的分争与和解。首句“楚汉分争辨士忧”描绘了当时的激烈战局,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的忧虑。接着“东归那复割鸿沟”一句,道出了项羽在鸿沟之约后仍选择战争而非和解的结局,预示着这场战争的必然失败。 第三句“郑君立义不名藉”则转向刘邦一方,提到了刘邦之臣张良,他立下了大功却毫无声名。这一句意味着真正的英雄往往不为世人所知,反倒是那些狂妄之徒喧嚣尘上。最后一句“项伯胡颜肯姓刘”,讽刺的是项羽的堂弟项伯,他在关键时刻背叛了楚国,为刘邦立下了大功,反而赢得了胜利,这在诗人的眼中是极不合理的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反思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矛盾,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史》是南宋诗人徐俯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7年,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徐俯正身处一个政局动荡、战争频发的历史时期。此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战乱纷争。徐俯作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文人,对此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咏史诗的形式,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这首《咏史》中,徐俯以屈原自喻,借《离骚》之典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同时,他也暗示了当时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与无能,以及民族矛盾的尖锐。这首诗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关注,展现了徐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