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四首 其三
问讯西来祖,人心为有无。
如何垂直指,早晚转凡夫。
洛水澄如练,嵩山秀若图。
不知端的者,刚道有差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西来祖:这里指的是佛教禅宗的祖师达摩。达摩是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从西方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2. 人心为有无:这里的"有无"表示存在与否,诗句意思是询问达摩大师,人的内心是否真的有佛性。
3. 垂直指:禅宗用语,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
4. 早晚:指或早或晚,总有那么一天。
5. 洛水:河南洛阳附近的洛河。
6. 嵩山:位于河南郑州登封市境内的山峰,是五岳中的中岳。
7. 端地:头绪,始末。
8. 刚道:强硬地认为,固执地以为。
9. 有差殊:存在差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构思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首先,通过询问“西来祖”(佛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追求。紧接着,提出“人心为有无”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人的内心是否存在一种本质的东西?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心灵究竟应该如何得到指引?这使人联想到禅宗的哲学观念——心灵顿悟,即当人们对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时,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与升华。
接下来的两句——“如何垂直指,早晚转凡夫”——则是在质疑所谓的高人指点是否真的能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之路。这里的“垂直指”可能暗含禅宗公案中的手指月的故事,即用指向月亮的手指比喻借助于外在的真理去追寻内在的领悟。而“早晚转凡夫”则是说这种引导可能会让人迷失方向,终究还是无法摆脱世俗的烦恼。因此,这些看似深奥的道理和实践,也许并不能真正地改变人们的命运。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自然景象的描绘,用“洛水澄如练,嵩山秀若图”来形容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这些画面旨在表达出人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内心的和谐与宁静,不受外界的干扰与束缚。最后一句“不知端的者,刚道有差殊”则是对那些不了解人生真谛的人的讽刺,他们只看到表面现象,却忽略了真正的内在本质。
总之,这首诗歌以禅意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既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尊重,也表现出对人性深处的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拟寒山四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释守卓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南宋年间,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此诗创作时,金兵南下,民生困苦,战乱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以佛教禅宗的“顿悟”思想为指引,选择隐居山林,寻求内心的安宁与超脱。
释守卓本是儒生出身,早年求取功名未果,转而皈依佛门。他在禅宗佛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得到朝廷的尊重。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无常和苦难,促使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对世界的关注。
《拟寒山四首 其三》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观察寒山秋景,领悟到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循环,从而表达出对人生境遇的豁达与超脱。这种人生观既体现了作者在佛学上的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