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
觉变则迷,识澄则悟。
作止因依,生死交互。
妙矣灵通,混然本素。
用与性齐,语与默寓。
三世现前,十方顿赴。
非知而知,不住而住。
永言大观,唯心是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觉变则迷】"觉"即觉醒,"迷"指迷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变化的事物或情况过度关注或执着就会让人陷入迷惑之境。
【识澄则悟】"识澄"指的是内心清澈、清楚的认识事物;"悟"表示领悟。此句意味着只有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质才能领会其深意。
【作止因依】"作止"在此可能比喻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因依"意味着依赖、依靠。这句话主要传达的是人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于依赖外在的事物。
【生死交互】"生死"通常代表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交互"即相互影响、交互作用。这表示生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不是孤立存在的。
【妙矣灵通,混然本素】这两句赞叹了生命的奇妙、通灵以及浑然天成、回归本真的状态。"妙矣"表示非常奇妙;"灵通"意味着有灵性、通畅;"混然"形容一种不事雕琢、自然而然的状态;"本素"代指事物的本真状态。
【用与性齐】"用"表示功用、使用;"性"意指人的本性。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的行为要与自身本质相一致,不能违背天性。
【语与默寓】"语"指言语表达;"默寓"表示沉默中的寓意或沉默以对。这意思是说,言语和沉默都能传达出一定的含义,但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世现前,十方顿赴】"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泛指宇宙各地。这两句话表达了超越时空限制的观念,强调在广阔无垠的时间和空间中人们都要去探寻生命真谛。
【非知而知,不住而住】"非知而知"表达了一种超出常规认知的智慧;"不住而住"意味着不断追求进步但又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座右铭》是释守卓大师对于禅宗佛学观念的精深阐述。诗人首先指出“觉变则迷,识澄则悟”,强调人的主观认识和心灵感受对于对外部世界理解的重要性。通过明心见性和澄清认识,人才能从困惑中解脱出来。接下来的“作止因依,生死交互”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宇宙的生灭轮回法则。
然后诗人在“妙矣灵通,混然本素”两句中强调了禅宗教义的奥妙之处在于自然、朴素且充满灵性。紧接着“用与性齐,语与默寓”,进一步阐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无论沉默还是言语,都需与内心的本性相契合。
在“三世现前,十方顿赴。非知而知,不住而住”四句中,诗人以超越时空的视野,展现了禅宗哲学的世界观,即认识到生命并非局限于现世,而是源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交叠。这种“不住而住”的观念,是禅宗修行的重要境界,即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心灵的安定与宁静。
最后的“永言大观,唯心是务”则是诗人对此番哲学思考的总结,他强调了心灵的修养和对世界观察的重要性。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展现出了释守卓大师对于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洞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座右铭》是唐朝诗人释守卓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6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国力衰微,社会动荡不安。
释守卓是一位在乱世中追求心灵宁静的僧人。他在长安城的一座寺庙里修行,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悲欢离合。在这首诗中,他以冷静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佛法的信仰。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唐朝正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这些时代背景使得诗人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了这首诗中表达的哲理思想。
总之,《座右铭》这首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通过描绘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表达了诗人渴望在乱世中找到安宁的心灵归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