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
风劲叶频落,山高日易沈。
坐中人不见,窗外白云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风吹得树叶频繁飘落,高山使得太阳更容易落下。
屋内的人看不到外面的景色,窗外的白云显得深沉又遥远。
去完善
释义
1. 风劲:指风势强劲。
2. 叶频落:树叶频繁地飘落下来。
3. 日易沈:太阳容易落下,这里指夕阳西沉。
4. 坐中:在屋里的人。
5. 人不见:看不见人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首联“风劲叶频落,山高日易沈”通过对风的描述以及山的刻画,表达了自然界力量的强大和万物的无奈;颔联“坐中人不见,窗外白云深”则揭示了人的渺小与时间的流逝,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总的来说,整首诗以深沉、凝练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深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即心即佛》这首诗,出自于北宋僧人释守卓之手。诗作于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北宋建国初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释守卓,北宋著名禅僧,曾任天台国清寺主持。他精通佛学,擅长诗歌创作,其作品以禅理为核心,富有哲理。释守卓在晚年时,潜心修禅,领悟到了禅宗的精髓。在这种心境下,他创作了这首《即心即佛》。
当时,佛教禅宗在中国兴起,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和顿悟,而非传统的繁琐教义。释守卓深受禅宗影响,他在《即心即佛》中表达了这一观点:人的真心就是佛性,无需向外求索,只需观照内心,便能领悟到佛的真谛。
综上所述,《即心即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北宋初期,作者释守卓在此时期感悟到了禅宗的真谛,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这首富含哲理的禅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