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降仙台

标题包含
降仙台
漏残柝静鸡声远,到高燎。 入层霄。 云裘蟠瑞霭,天步下嘉坛,旗旆飘摇。 黄麾列仗貔貅整,气压江潮。 导前从后盛官僚。 玉佩间金貂。 望扶桑,日渐高。 阴霾霜雪,底处不潜消。 辇路祥飙。 披拂绛纱袍。 云间瑞阙仰岹峣。 播春泽、喜浃黎苗。 礼成大庆,鳌三抃、受昕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洪适(1074年-1135年),字景伯,号盘洲老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他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著名文人、政治家。 洪适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洪皓曾任礼部尚书,母亲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女儿。他自幼聪...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夜幕降临,鸡鸣四起,慢慢走近高处的火光。 升入高空,云雾萦绕。身着华丽衣裳的人们,从天梯走向庆典的舞台,彩旗飘飘。 盛大的排场,气势磅礴,堪比汹涌的江潮。仪仗队整齐有序,将领们威风凛凛。 跟随引导的官员们,佩戴着玉石和黄金的配饰,相互映衬。太阳逐渐升高,光明四射。 遮天的乌云慢慢消散,阳光穿透浓重的雾雪。皇家队伍沿着祥和的道路前行。 如同被风吹动的红色纱袍。人们仰望那云间的宫殿,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喜悦洒满大地,抚慰万物生长。庆典圆满结束,人们欢呼雀跃,接受新一天的曙光。
去完善
释义
《降仙台》洪适:这是一首描绘古代皇帝祭天场景的诗歌。下面是对诗中部分词语的解释。 1. 漏残柝静鸡声远:漏是古代计时工具,柝是古代巡夜用的梆子,鸡是报晓的公鸡。这句话意思是,随着计时器上的刻度逐渐减少,巡夜梆子的声音安静下来,远处传来公鸡报晓的声音。 2. 到高燎:燎是古代的一种祭天仪式,将火把放在高处以召唤神明。这句话意思是,祭天的仪式即将开始。 3. 入层霄:层霄是指天空的层次,这里用来形容祭天的场所很高。 4. 云裘蟠瑞霭:云裘是古代皇帝的礼服,蟠瑞霭是形容云彩缭绕在祭天台周围的景象。 5. 天步下嘉坛:天步指皇帝祭天的步伐,嘉坛是祭天的石台。 6. 旗旆飘摇:旗旆是旗帜的总称,这句话描述了祭天时旗帜随风飘扬的景象。 7. 黄麾列仗貔貅整:黄麾是皇帝的仪仗,貔貅是古代神兽,象征着军队的威严。这句话描绘了皇帝的仪仗队伍整齐划一的情景。 8. 气压江潮:描述了皇帝的气势压过了江潮的声势。 9. 导前从后盛官僚:导前是从官,负责引导皇帝前行;从后是副官,跟随在皇帝后面。这句话描述了皇帝身边的官员们前后簇拥的情景。 10. 玉佩间金貂:玉佩是官员佩戴的饰物,金貂是皇帝的象征。这句话描绘了官员们佩戴的玉佩与金貂相互辉映的景象。 11. 望扶桑,日渐高:扶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地,这句话描述了皇帝面向东方,太阳逐渐升高的情景。 12. 阴霾霜雪,底处不潜消:阴霾霜雪都是形容天气阴沉的现象,这句话寓意着祭天仪式过后,这些不好的天气都会消散。 13. 辇路祥飙:辇路是指皇帝乘坐的车辇走过的路,祥飙是吉祥的风。这句话描述了皇帝车辇走过的路上风势祥和的景象。 14. 披拂绛纱袍:绛纱袍是皇帝祭天时穿的衣服,披拂是指衣服随风飘动的样子。 15. 云间瑞阙仰岹峣:瑞阙是天子的宫殿,岹峣是高耸的样子。这句话描绘了皇帝仰望云端的高大宫殿的景象。 16. 播春泽、喜浃黎苗:春泽是春天的恩泽,浃是遍及的意思,黎苗是指百姓。这句话描述了皇帝向天下百姓传播春天恩泽的喜悦之情。 17. 礼成大庆,鳌三抃、受昕朝:礼成是大典结束的意思,大庆是庆祝的意思,鳌是传说中的神龟,三抃是多次鼓掌的意思,昕朝是新的一天的早晨。这句话描述了祭天大典结束后,皇帝接受群臣祝贺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降仙台场景的诗词,诗人在此表达了他对于神仙降临人间的憧憬和想象。全诗以降仙台的宏大景象为主线,结合各种自然景观和历史元素,展现了一幅壮观的仙境画卷。 “漏残柝静鸡声远,到高燎。入层霄。”诗人以漏壶滴尽、柝声渐远、雄鸡报晓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即将结束的情景。随后,他描述了烟火升腾的景象,以此预示着神仙即将降临人间。 “云裘蟠瑞霭,天步下嘉坛,旗旆飘摇。”在这一部分,诗人详细描绘了神仙降临的场景:他们身着云裘,从瑞霭中缓缓降临,神姿飘逸。同时,他还以旗旆飘摇的形象,展现了降仙仪式的庄严与神秘。 “黄麾列仗貔貅整,气压江潮。”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对黄麾列仗、貔貅整齐排列的描绘,展示了神仙降临时的威武气势。这种气势甚至超过了江潮的气概,使得整个场面更加壮观。 “导前从后盛官僚。玉佩间金貂。”在这两句中,诗人描绘了陪伴神仙降临人间的官僚们的盛况。他们身穿玉佩和金貂,整齐地跟随着神仙的步伐,展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望扶桑,日渐高。阴霾霜雪,底处不潜消。”这一部分,诗人表达了期盼曙光到来的心情。随着太阳逐渐升高,阴霾和霜雪也逐渐消散,预示着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辇路祥飙。披拂绛纱袍。云间瑞阙仰岹峣。”诗人通过辇路祥飙和绛纱袍的描绘,展现了神仙降临人间后的庄重与神圣。同时,他还以仰望云间瑞阙的描绘,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 “播春泽、喜浃黎苗。礼成大庆,鳌三抃、受昕朝。”在结尾部分,诗人以春泽播撒、黎苗喜悦的场景,表达了降仙仪式成功带来的喜悦。最后,他以鳌三抃、受昕朝的描绘,寓意着神仙降临人间带来了吉祥与繁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降仙台》是南宋诗人洪适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此时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洪适作为南宋的名臣,曾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他的政治生涯颇为曲折。他在任期间,积极主张抗金,维护国家统一,但由于朝廷内部的斗争,他的主张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这使得他对国家命运感到忧虑,同时也对自己的政治抱负感到失望。 在《降仙台》这首诗中,洪适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他的政治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的“降仙台”是一个象征性的地名,代表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通过对降仙台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切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时代背景。在宋金对峙的时期,南宋社会经历了许多战乱和社会动荡,这使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因此,在《降仙台》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以及对自身政治抱负的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