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故乡的海棠在今天绽放,我仿佛进入了江西繁花似锦的地方。春天已至,万物复苏,但唯独我却渐入衰老;新的一年已过,燕子才返回南方。天空的颜色如同青色与白色交织,时而浓厚,时而淡薄;柳絮在空中漂浮,来来往往。我无法抗拒这美丽的景色,只能写诗表达我的喜悦,邀请它来到我的酒杯中。在竹林旁的水边有一座亭子,我不想让别人跟随,只想独自前行。刚刚变暖的柳树还没有恢复生机,淡淡晴天下的花影也不太清晰。一场春雨过后,小路变得幽静,无数的新鸟发出欢快的声音。只缺翠绿色的轻纱和红色的烛光来增加一些气氛,辜负了连续两年春天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故园:指的是诗人故乡,此处是虚指,并非特指某地。
2. 江西: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涵盖今江西省及周边部分地区。
3. 锦绣堆:形容事物美好如锦绣般堆积在一起,这里用来比喻故乡的美景。
4. 过社:旧时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这一天举行祭祀土地神的仪式,称“过社”。
5. 燕方回:指燕子归来,古人认为燕子春分而来,秋分而去,这里指春天的到来。
6. 无那:无奈,无法抗拒。
7. 翠琼杯:翠绿色的玉杯,这里用来比喻诗歌的美好。
8. 竹边台榭水边亭:描绘了故乡的环境之美。
9. 不要人随只独行:表示自己渴望独自漫步在美好的环境中。
10. 乍暖柳条无气力:形容春天刚刚来临时,柳条显得有些柔弱无力。
11. 淡晴花影不分明:形容春天的花朵在晴朗的天气下,花影略显模糊。
12. 过雨:雨后。
13. 新禽:春天的鸟儿。
14. 喜声:鸟儿的欢叫声。
15. 只欠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花的美丽,像翠绿的轻纱包裹着鲜红的果实。
16. 寒食: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一日或两日,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人们只能吃冷食,故名“寒食”。
17. 负先生: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去完善
赏析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以“春晴”为主题,通过描绘家乡的海棠花开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美好春光的感叹。
第一首诗开篇写故园的海棠在春日里盛开,繁花似锦犹如梦幻般的景象。诗人感慨年华已老,时光荏苒,燕子归来已是新的一年。诗句中的“似青似白”与“欲堕还飞”分别描绘了花朵的颜色和随风飘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无限的欣赏。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借助诗歌的力量,将这美好的景色融入美酒之中,让友人一同分享。
第二首诗继续描述春天的美景,但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诗人独自漫步在竹林和水边的亭台之间,感受着初春的暖意。阳光和煦,柳条无力地低垂,花影淡淡的,一切都显得朦胧而富有诗意。突然,一阵春雨洒落在幽静的小路上,无数的新鸟欢快地歌唱着。诗人想象着自己手持翠纱,倚靠着红亭,与友人共度寒食节的美好时光。
整组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杨万里的人生际遇颇丰。他历任地方官吏,有很高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然而,他也深感仕途艰辛,时常怀念家乡的美景。这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体现,如“遥知小桃李,正应岁时寒”(《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蜡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在时代背景方面,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特别是南宋,由于中原沦陷,定都临安(今杭州),经济重心南移,使得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理学兴起,士人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完善,这也影响了杨万里的诗歌创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