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君与叔父试制策各携一端砚外孙文骥藏其一过藏其一名贤良砚
两翁出蜀时,不携一束书。
朅来奉大对,昧死排奸谀。
谏官与御史,钳口惭青蒲。
翁登鸾台上玉堂,论恩献纳在帝旁。
居夷渡海不汝置,险阻艰难曾备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位老人离开四川时,没带一本书。后来他们受到皇帝的重用,冒死进谏揭穿奸佞之言。朝廷的谏官和御史们哑口无言,羞愧不已。其中一位老人登上了朝廷的高位,每天在皇帝身边建言献策。他们住在偏远的地方,跨越大海,历经重重艰难险阻。
去完善
释义
《先君与叔父试制策各携一端砚外孙文骥藏其一过藏其一名贤良砚》是南宋诗人苏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的父亲和叔叔参加科举考试时的情景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下面是这首诗的字词注释:
1. 先君:指作者已故的父亲苏轼。
2. 叔父:指作者的叔叔苏辙。
3. 制策: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考生需要回答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4. 挈:携带。
5. 一束书:指一些书籍。
6. 朅来:前往。
7. 大对:指重要的对策。
8. 昧死:冒死。
9. 排:排斥。
10. 奸谀:指奸佞阿谀之人。
11. 谏官:指负责向皇帝提出建议的官员。
12. 御史:指负责监察官员行为的官员。
13. 钳口:闭口不言。
14. 青蒲:指古代谏官上疏时所持的青色蒲草。
15. 鸾台:即尚书省。
16. 玉堂:指翰林院。
17. 论恩:指谈论皇帝的恩情。
18. 献纳:指献忠言以供皇帝采纳。
19. 居夷:指居住在偏远地区。
20. 渡海:指前往沿海地区。
21. 不汝置:不放弃你。
22. 险阻艰难:指各种困难和危险。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诗人苏过对两位先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诗歌首先描绘了他们出身贫寒、不畏艰险的坚毅精神;然后回顾了他们在朝中任职时的显赫功绩以及敢言直谏的品质;最后以他们献身事业、漂流四海的事迹为赞誉。整首诗语言铿锵有力,情感浓郁,歌颂了两位前辈忠诚耿直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