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雪
穷冬滞空山,风雨何凄迷。
冯夷工剪水,有技不肯施。
俄于夜未分,六出纷葳蕤。
但见草壤间,叠叠生玉枝。
须臾遂弥满,匼匝生四围。
突兀千丈高,浩无肤寸遗。
寒林远映带,一色相参差。
天工呈大巧,幻出此段奇。
遂令翳荟间,琐碎玉作姿。
安得借化冶,烹炼如银为。
勿使见睍消,有若朝露晞。
巨灵与夸娥,负挟从我归。
以此几嵯峨,森列置八维。
为民除热恼,盛夏袪炎威。
金石可流烁,天瑞无变移。
良宵著明蟾,遶以波琉璃。
四时照吟笔,千古凝清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严冬滞留山间,风雨多么迷蒙。
冯夷擅长戏水,却不愿意施展技能。
很快到了半夜时分,白雪纷纷扬扬。
只见草地之间,层层叠叠生长着冰枝。
转眼之间漫天都是雪,四周都被覆盖。
巨大的雪花千丈之高,没有丝毫皮肤留存。
寒冷的树林在远处映射出美丽的景观,一派和谐的画面。
大自然呈现出无尽的智慧,创造了如此奇妙的景象。
使得原本平凡的草木间,增添了碎玉的风采。
如何才能借助大自然的熔炉,将这些雪提炼成银呢?
不要让它们因为阳光的照耀而消失,就像清晨的露水一样短暂。
但愿大力神和夸父能助我一臂之力,一起将这美景带回人间。
利用这些巨大的岩石和冰雪,驱散夏天的炎热。
金石也能融化,但这天赐的美景永不改变。
美好的夜晚挂着明亮的月亮,周围则是波光粼粼的湖面。
四季映照着诗人的笔尖,千古凝聚着清冷的光辉。
去完善
释义
《再遇雪》卫宗武 注释:
1. 穷冬:指严冬。
2. 空山:指幽静的山林。
3. 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4. 六出:指雪花。因雪晶体多为六角形,故称。
5. 草壤间:指地面。
6. 玉枝:指冰雪覆盖的植物。
7. 须臾:片刻之间。
8. 匼匝:环绕。
9. 突兀:突然出现的样子。
10. 无肤寸遗:形容雪之大。
11. 寒林:冬季的林木。
12. 翳荟:草木丛生的地带。
13. 借用化冶:指借助造化的力量。
14. 烹炼如银为:指将冰雪融化成水。
15. 勿使见睍消:不要让阳光使雪融化。
16. 巨灵:传说中的大力士。
17. 夸娥:神话中的大力士。
18. 金石:金属和石头,这里比喻雪景。
19. 天瑞:天赐的祥瑞。
20. 著明蟾:明月照亮夜空。
21. 波琉璃:波浪状的琉璃瓦。
22. 四时照吟笔:四季都可以观赏雪景,激发诗人的灵感。
23. 千古凝清辉:雪景成为千古传颂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再遇雪》卫宗武: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的壮丽景象,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鬼斧神工。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雪的神奇魅力。从“穷冬滞空山”到“森列置八维”,诗人的笔触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推进,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雪的魅力。
首联“穷冬滞空山,风雨何凄迷。”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天气,为后面的描写铺垫了背景。颔联“冯夷工剪水,有技不肯施。”巧妙地引用了古代神话,暗示了雪的神秘来源。颈联“俄于夜未分,六出纷葳蕤。”描绘了雪花的形态,形象生动。
接下来的诗句,如“突兀千丈高,浩无肤寸遗。”“寒林远映带,一色相参差。”“遂令翳荟间,琐碎玉作姿。”等,进一步展示了雪的壮观景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尾联“良宵著明蟾,遶以波琉璃。”则将雪景与月光相结合,营造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氛围。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遇雪》是宋代词人卫宗武的一首词,创作于公元1156年。在这一年里,由于政治变动和个人人生遭遇的波折,使得卫宗武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他在这首词中,运用富有哲理和禅意的文字,表达了在大雪中遇见美好、洗净世俗尘埃的人生态度。
这一年正值宋金交战时期,战事频发,民生困苦,然而在战乱之中,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未消失,反而越发强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卫宗武以一种超脱物外的态度去追寻生活的真谛,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恩赐,从而为词坛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