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慈恩友人房

标题包含
题慈恩友人房
贾生耽此寺,胜事入诗多。 鹤宿星千树,僧归烧一坡。 塔棱垂雪水,江色暎茶锅。 长久堪栖息,休言忆镜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 据《全唐诗》记载,李洞是京兆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本人却生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贾生在寺中悠游度日,许多美好的事情都成为诗歌的主题。 白鹤在繁星下栖息于千棵树上,僧人归来时点燃了一整片山坡的火光。 雪水沿着塔尖滴落,江河的色彩倒映在茶壶里。 这样的地方值得长期居住,不必谈论回忆中的涟漪了。
去完善
释义
1. 贾生:指汉唐间著名文人贾谊,这里借指作者自己。 2. 耽:沉溺其中,喜欢。 3. 胜事:美好的事物。 4. 鹤宿:仙鹤栖息之地。 5. 千树:形容数量众多。 6. 烧一坡:指僧人傍晚回到住处,烧火做饭的景象。 7. 塔棱:塔的棱角。 8. 雪水:指雨水凝结成冰霜。 9. 江色:江水的颜色。 10. 暎:同“映”,照射。 11. 茶锅:煮茶的器具。 12. 长久:长久地,持续不断地。 13. 堪:可以,能够。 14. 栖息:居住,休息。 15. 休言:不要说,不必说。 16. 镜波:这里指水面平静如镜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贾生耽此寺,胜事入诗多”中的“贾生”指的是诗人李洞自己,暗示他与僧人友人的深厚友情,以及他们在诗歌上的共鸣和共同探索。“耽此寺”意味着长时间地沉迷于佛寺的氛围之中,这也为接下来的景物描绘铺垫了情感基调。 颔联“鹤宿星千树,僧归烧一坡”中的“鹤宿”描述了夜晚时鹤群在树林中栖息的情景,而“僧归”则形象地描绘了僧人傍晚归来时焚烧野草的画面。这两句通过对比动静、远近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突出了禅意及友情的珍贵。 颈联“塔棱垂雪水,江色暎茶锅”,两句分别描绘了寺庙和自然环境的景观。其中,“塔棱垂雪水”刻画了塔檐滴水的细节,让人联想到雨雪交加的天气;“江色暎茶锅”则借助江水反射光线映照茶壶的画面,既凸显了环境的静谧,又表达了作者品茗论道的闲适之情。 尾联“长久堪栖息,休言忆镜波”传递了诗人对这间寺庙生活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认为这样的生活长期可以持续,甚至希望能停止谈论过去那些名利场的事,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满足与珍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题慈恩友人房》出自唐朝诗人李洞之手。关于李洞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信息: 首先,从标题中的“题慈恩”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在位于长安东南的慈恩寺创作的。作为唐代著名佛教圣地,慈恩寺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在此寄情于诗,表达对宗教、人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李洞在创作此诗时,正在慈恩寺修行或拜访友人。 其次,据史料记载,李洞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的唐朝国力渐衰,但文人士大夫阶层依然活跃。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对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李洞本人是佛门信徒,对佛法有着深厚的理解,这一点在诗作中有所体现。 再者,我们还需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唐末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战争频发、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士人选择出家为僧,寻求心灵的慰藉。李洞作为僧人,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心态都受到了这一时代特点的影响。 综上所述,《题慈恩友人房》这首诗的诞生背景是李洞在唐末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在慈恩寺与友人共度的一段时光。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友情的珍视。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个身处乱世、内心宁静的诗僧形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