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
踏遍苕溪石,梅花又满林。
山川春入望,宇宙月知心。
一纪别乡井,八年无雁音。
危巢老松顶,日暮有归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漫步在苕溪边的石头上,梅花再次开满了树林。
春天的景色映入了眼帘,宇宙间的月亮似乎能理解我的心。
我在故乡之外已经生活了一纪(12年),八年以来都没有收到家乡的来信。
那高高的松树上,老巢摇摇欲坠,夕阳时分,归鸟展翅翱翔。
去完善
释义
1. 苕溪:指浙江省湖州市境内的苕溪,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条重要水道。
2. 梅:这里指的是梅花,是春天的象征之一。
3. 山川:山峦和河流,泛指自然景色。
4. 宇宙:这里指的是天地之间,也就是整个世界。
5. 一纪:古代的一种时间单位,约等于十二年。
6. 乡井:故乡的家园。
7. 八年:诗人离开故乡的时间,即已经有八年的时间没有收到故乡的消息了。
8. 雁音:古人常以大雁传递书信,这里的“雁音”就是指来自故乡的信件或消息。
9. 危巢:危险的鸟巢,这里是用来形容诗人的居所。
10. 日暮: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通常表示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刻。
11. 归禽:返回巢穴的鸟儿。
去完善
赏析
《遣兴》是南宋诗人陈鉴之以其特有诗境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踏遍苕溪石,梅花又满林”以行旅者的角度,描述了诗人自己在走遍了苕溪两岸的山石,又见梅花开满树林的景象。接下来的“山川春入望,宇宙月知心”,则是诗人以乐观、宽广的心胸来观察春天里的山山水水,以及月亮下宇宙间的无限。 “一纪别乡井,八年无雁音”这两句诗揭示出诗人与故乡别离已有十二年之久,无法收到家人的消息和书信。最后在“危巢老松顶,日暮有归禽”的诗句中,诗人表达了他思乡的哀愁,并借景抒情,在苍老的松树上的鸟巢边,看那夕阳下的归鸟,而自己也渴望回到故乡的怀抱。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诗歌语言朴实而优美,意境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遣兴》是南宋诗人陈鉴之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南宋偏安江南一隅。
在人生际遇方面,陈鉴之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曾任江西安抚使,后弃官归隐,以诗文自娱。他在诗中表达了隐逸山林、淡泊名利的理想。这种人生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的文坛,出现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诗人,如陆游、辛弃疾等。这些诗人多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陈鉴之的《遣兴》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