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京口
问讯金焦亡恙否,双鼇依旧据寒流。
塔边浪战嵌岩石,木末云扶缥缈楼。
枫叶蓼花新醉雨,山容客鬓两添秋。
海天一镜舟如豆,忘却尘缁季子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问金山焦山是否安好,双鳌依然屹立在寒冷的江流中。
塔边的浪花拍打着峭立的岩石,云朵在树梢上环绕着飘渺的楼宇。
枫树的叶子和蓼花的颜色因刚下过的雨显得格外鲜艳,而山脉和游人的头发却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显得更加沧桑。
大海与天空相映成一幅画卷,小船在其中若隐若现,仿佛让人忘却了尘世和生活的烦恼。
去完善
释义
1. 京口:现在的江苏镇江,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地。
2. 金焦:指金山和焦山,是镇江市内的两座著名景点。
3. 亡恙:无恙,即没有生病或者受伤。这里用来询问金山和焦山是否安好。
4. 双鼇:古代传说中有鼇鱼支撑天地,这里用以比喻金山和焦山在江边的位置。
5. 寒流:寒冷的江水,这里指代长江。
6. 塔边浪战嵌岩石:描述江边浪涛拍打着岸边的石头,非常形象生动。
7. 木末云扶缥缈楼:树梢上的云朵似乎在扶着高处的楼阁,表现出了景色的朦胧美。
8. 枫叶蓼花新醉雨:描写秋雨后的枫树和蓼花的景色,显得清新脱俗。
9. 山容客鬓两添秋:表现出季节的变化,以及作者自身的老去。
10. 海天一镜舟如豆:海水与天空连接成一面镜子,船在其中就如同豆子一般渺小。
11. 尘缁:尘土,这里借指世俗的烦恼。
12. 季子裘:战国时期的范蠡,字季子,相传他携带珍宝游走各地,最后却身着布衣归隐江湖,以示自己的淡泊名利之心。这里的“裘”指的是他的衣物。
去完善
赏析
《再到京口》是一首描绘诗人再度游览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所见所感的诗篇。陈鉴之在这里以豪放的风格展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人生哲理的体悟。
首联,“问讯金焦亡恙否,双鼇依旧据寒流。”中的“金焦”是金山和焦山的简称,两座山分别位于长江江心的南北两岸,如同两个巨大的鳌鱼,岿然屹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再次到访京口,问候金山、焦山是否有恙,感叹它们依然屹立在寒冷的江水中,形象地展现了它们的雄伟壮观。
颔联,“塔边浪战嵌岩石,木末云扶缥缈楼。”诗人描述了京口的险峻地势:海浪拍打着石塔,岸边的岩石上镶嵌着浪花;树木之巅,云雾缭绕,仿佛在扶持着那若隐若现的高楼。这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突显了京口的壮丽景色。
颈联,“枫叶蓼花新醉雨,山容客鬓两添秋。”诗人借景抒怀,描写了秋雨滋润下的枫叶和蓼花更加鲜艳美丽,而山间的景色以及诗人的双鬓却增添了秋天的痕迹。这里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已老的感慨。
尾联,“海天一镜舟如豆,忘却尘缁季子裘。”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将海天比作一面镜子,映照出小船在其中航行,如同豆粒般渺小。借此比喻,表达出诗人在面对自然界的壮丽景象时,暂时忘却世俗烦恼的心情。这里既展示了诗人豪放的胸怀,也蕴含了他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到京口》是南宋诗人陈鉴之所作,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此时的南宋朝廷正面临金兵压境的危机,战局紧张,民不聊生。
陈鉴之(约1156—1218),字君实,号颍川子,福建省莆田县人。他年少丧父,家境贫寒,但却勤奋好学。后成为学者,著作颇丰,并与陆游、杨万里等人交好。在官场沉浮多年,因不满当权者的腐败和昏庸而辞官归隐。
这首《再到京口》,正是陈鉴之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流寓至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所作。诗中以怀旧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陈鉴之渴望的是国家和平、民生安定,而这些理想在当时却难以实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