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守斋至玉湖书院作
天垂大溪碧,近树齐远山。
水气涵野色,缥缈亭数间。
维昔文节公,孤标凛群奸。
飘然两屐齿,云岩遍跻攀。
此地足佳致,差不远市阛。
寿峰顾而喜,筑屋娱亲颜。
吴兴富台榭,往往携歌鬟。
公独抱书来,小舟破潺湲。
花澹水纹丽,鸟啼人意闲。
读易发妙蕴,不惟评马班。
著述五百卷,星芒照人寰。
天街几绣鞍,蹀躞趋豹关。
河来砥柱立,一老菰蒲湾。
守斋领客游,秋风韵枯菅。
我诵壁间文,徙倚藓石斑。
德人不可见,月白渔舟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如一条巨大的碧绿溪流,近处的树木与远处的山峦相互映衬。
水的气息包裹着原野的颜色,在远处若隐若现的亭子似乎漂浮在空中。
这是文节公昔日的地方,他的品格高洁,胜过那些宵小之辈。
他轻盈地踏上两寸高的台阶,云岩遍布攀登的道路。
这个地方充满了美好的景致,距离市区不过咫尺之遥。
文节公看到这一幕非常喜悦,于是他建造了房屋来取悦自己的亲人。
湖州地区富有美丽的台榭,常常有美妙的歌声传来。
但文节公只是带着书籍来到这里,驾着小舟穿越潺潺流水。
花儿淡雅如水纹般美丽,鸟儿的啼鸣让人心情愉悦。
读书可以发掘出其中的奥妙之处,不仅仅是评价马班的作品。
文节公留下了500卷的著作,它们如星星的光芒照亮人间。
长安街上有许多华丽的马鞍,豹关前也有众多的访客。
河流从砥柱般的山峰流过,一老者在水边的菰蒲湾垂钓。
他领着客人游逛,秋天的风让枯草也生出了韵律。
我在吟诵墙壁上的诗文,在苔藓斑驳的石块上徘徊。
品德高尚的人无法看见,只有月白色的渔舟渐渐远去。
去完善
释义
1. 大溪:即瓯江,位于浙江省温州市。
2. 缥缈亭:此处具体指哪个亭子不详,缥缈意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3. 文节公:此处以文节代指文天祥,宋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字宋瑞,号文山,谥号“文节”。
4. 云岩:指高山峻岭。
5. 跻攀:攀登,登上。
6. 寿峰: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7. 市阛:城市中的街道市场。
8. 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一带,此处指代范围较大的江南地区。
9. 歌鬟:唱歌的婢女。
10. 小舟破潺湲:潺湲形容水流缓慢。
11. 人意闲:谓人事应酬疏远。
12. 马班:指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
13. 星芒:光芒四射之意。
14.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15. 绣鞍:精美的马鞍。
16. 豹关:古代州县驿站。
17. 砥柱立:喻指坚强独立。
18. 一老:指文天祥。
19. 守斋:作者自指。
20. 徒倚:徘徊。
21. 苔石斑:长有青苔的石头。
22. 德人:品德高尚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是陈鉴之所作,他以高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同时穿插着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首先,诗人通过对“天垂大溪碧”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紧接着通过“水气涵野色”和“缥缈亭数间”的描述,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意境。
在诗人眼中,这位文节公形象鲜明,仿佛代表了正直的精神和人格魅力。他跋山涉水,探寻真理,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这首诗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融合,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又展示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此外,诗人还通过“读易发妙蕴,不惟评马班”表达了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他认为读书不仅能让人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情感在诗人心中油然而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陪守斋至玉湖书院作》是南宋诗人陈鉴之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
在南宋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陈鉴之曾参与科考,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功名。尽管如此,他对学问的热爱并未减退,他寄情山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学问。在此期间,陈鉴之结识了另一位文人守斋,两人成为了好友。他们经常一起游览名胜古迹,交流学问心得。
在这一时期,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文化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繁荣。玉湖书院作为一所著名的书院,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交流学习。陈鉴之和守斋来到玉湖书院,感受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宁静的校园环境,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