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峰
护国门前似匡阜,云峰路上认香炉。
重重妄想虽堪叹,也胜尘埃看画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守护国家的大门就像保护和经营好我们自己的内心一样重要;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这些如同香炉一样,使我们更加明白生活的真味。虽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欲望,但它们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通过了解这一切,我们也能更好地欣赏生命的画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护国门:可能是指护国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处寺庙;
2. 匡阜:即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3. 香炉:这里应该指的是香炉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
4. 重重妄想:佛教用语,指一个人心中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欲望或想法;
5. 尘埃:这里可能指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和纷扰;
6. 看画图:观看美丽的画面,这里可能意指欣赏自然景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香炉峰为题,诗人周行己通过描绘其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他对尘世纷扰的感慨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首句“护国门前似匡阜”中,“匡阜”指的是江西庐山东南的庐山,这里暗示了香炉峰的美丽景致可与匡阜相媲美。同时,“护国门”三字意味着这里的风光足以成为国家的屏障。
次句“云峰路上认香炉”进一步描绘了香炉峰的山势特征,其中“云峰路”指山路蜿蜒曲折,而“认香炉”则是指寻找到香炉峰的过程。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山中风景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重重妄想虽堪叹”中的“重重妄想”指尘世间的纷纷扰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忧虑。这句诗寓意着世人对于名利的无尽追逐,实在令人感叹。
最后一句“也胜尘埃看画图”,表明尽管世人的妄想繁多,但在香炉峰这样的美景面前,它们都显得微不足道。从山巅俯瞰世间纷扰,就如同在看一幅画图,是那么的遥远和不真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香炉峰》是宋代文人周行己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0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当时,宋金战争频繁,政治环境动荡不安。而周行己作为一位志在儒学的士人,虽然经历了科举的失败,但始终坚守道义,传承文化。他在故乡香炉峰下的草屋中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周行己生活的时代,正是儒学复兴的时期。由于南宋朝廷对儒家思想的重视,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投入到儒学的学术研究中。周行己深受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他坚持“道本于一”的观念,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道德担当。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以香炉峰为依托,抒发其坚守信念、坚定志向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