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地歌
堂前种黄葵,百结种葵畔。
同地不同心,徒令永相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客厅前的庭院里种上金黄的向日葵,而百结则选择了与葵花相邻的地方种植。尽管土地相同,但彼此的心思各异,只能让它们长久地相对而望。
去完善
释义
1. 堂前:指房屋的正前方。
2. 黄葵:又称黄花菜,一种草本植物,可食用也可观赏。
3. 百结:一种能结果实的树木,果实呈黄色,可以用来制作黄色染料。
4. 同地:地理空间上相近的地方。
5. 心:此处指的是人们的想法、感情。
6. 徒令:白白让、空使。
7. 永相见:永远在一起、长相守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界景物与生活场景的诗歌,通过种植在堂前的黄葵和百结,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同地不同心”一句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即使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人们的心志和观念也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即使在生活中时常相见,也难以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以物喻人,表现了诗人在生活中感悟到的哲理,耐人寻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地歌》是南宋诗人徐照的一首描绘故乡风光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的南宋时期。徐照,字嗣宗,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性格孤僻,好独游山水,一生未仕。
在徐照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王朝国势衰微、政治腐败的时期。金兵南下,中原沦陷,朝廷偏安江南,政治日益腐朽。然而,在这个时期,南宋的文化却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诗、词、散文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诗歌,出现了以“永嘉四灵”(徐照、翁卷、赵师秀、徐玑)为代表的文人墨客,他们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表达出对人生、自然和国家的深深关切。
徐照的这首诗《同地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他通过描绘故乡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自己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国势衰微、政治腐败的现实面前,宁愿选择独游山水、寄情诗酒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