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赋雁湖诗蒙友社诸文继声不一辄复自和四首 其三
闲来日日理荒余,剩引涟漪一派俱。
试把渔竿临断岸,从教画手貌成图。
啼春不到鶑无友,警夜谁知雁有奴。
出处须将时运看,莫分廊庙与江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闲暇之时每天都去处理那一片荒芜之地,将那里打造成充满生机的模样。在岸边尝试钓鱼,邀请画家画出这一美丽的景象。春天来了,但鸟儿并不愿意在此筑巢,夜晚时分,大雁却能找到自己的休憩之地。从生活环境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运势,不要过分区分皇宫庙宇和江河湖泊的不同。
去完善
释义
1. "闲来":诗人表达的是一种闲暇的心境,即心态平和、从容的状态。
2. "荒余":荒废的田园或庄园。这里代指荒废的土地。
3. "剩引":剩下引入,表示湖水基本流向单一。
4. "涟漪":水面上泛起的圆形波纹,此处指湖泊的水面。
5. "一派":水流的一部分,或者表示整体的意思。
6. "教":让,用于祈使句中,表达命令、请求等语气。
7. "临断岸":面对断裂的岸边,形容地势险峻。
8. "试把":尝试拿起,表达想要试试看的意愿。
9. "渔竿":打鱼的工具,通常用竹子制成。
10. "画手":擅长绘画的人,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
11. "貌成图":描绘成的图画,形象地描绘出自然景观。
12. "啼春":春天的到来伴随着鸟语花香,“啼春”可理解为春天的象征。
13. "莺无友":莺鸟没有同伴,寓意孤独。
14. "警夜":在夜晚警戒,这里用来形容大雁晚上警觉的样子。
15. "雁有奴":大雁中有哨兵一样的成员,起预警作用。
16. "出处":这里指人生境遇,如身居朝野、隐身山林等。
17. "时须将时运看":要关注时机和运气,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18. "廊庙":朝廷、国家政权机关。
19. "江湖":民间、远离朝政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场景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表达了诗人面对不同生活环境时的态度。首联描述诗人闲暇时在湖边整理荒芜的景致,通过一番努力使得湖水清澈,波光粼粼的景象得以呈现。颔联诗人拿起鱼竿在岸边垂钓,而他的身影被画家记录成了美丽的图画。颈联中的“莺”即黄鹂鸟,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表达了对春天迟迟未到的期待。尾联则表明了诗人看待个人命运和地位的态度,认为不应过分区分朝廷与民间,即无论身处何地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总的来说,本诗传达了诗人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予赋雁湖诗蒙友社诸文继声不一辄复自和四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李壁在公元1185年前后所作。这一时期,南宋正处于金兵南侵、国势日衰的境地,而李壁本人则长期寓居他乡,游历四方,虽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李壁借诗抒发心中感慨,通过描绘雁湖(位于浙江杭州西湖之畔)的景色,寄托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之心。他既表达了个人遭遇的不幸,也反映出了当时南宋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作为南宋文人的代表,李壁在此诗中也展示了他们的才情与风骨,体现了文人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