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邢台

标题包含
邢台
北地霜浓九月寒,驼裘破晓上征鞍。 也知骨相非麟凤,惭愧州人向掌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壁(1085年-1145年),字季章,号雁湖居士,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北宋著名文人李格非的儿子,与李清照是兄妹关系。 李壁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年轻时便已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寒冷的九月份北方大地上,凌晨穿着厚重的驼绒衣,跨上马鞍准备出发。 我也明白自己的资质并非贤才,但让人遗憾的是,家乡的父老仍然对我寄予厚望。
去完善
释义
1. 北地:指北方地域,此诗中的“北地”指的是邢台所在的地方。 2. 霜浓:指秋天霜降严重,气温低。 3. 九月寒:秋天的寒冷。九月,农历的九月。 4. 驼裘:骆驼毛制成的皮衣,保暖效果好。 5. 破晓:天开始亮起来的时候,即早晨时分。 6. 上征鞍:骑马踏上征途。 7. 麟凤: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皆为祥瑞的神禽神兽,此处以麟凤代指有才能的人。 8. 惭愧:因自己有不足而感到羞愧。 9. 州人:邢台地区的百姓。 10. 掌看:仰视。
去完善
赏析
《邢台》一诗描绘了诗人李壁北上邢台的旅途情景。首句“北地霜浓九月寒”以地理环境和季节背景展现出北方地域的寒冷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凄清、苍凉的基调。紧接着“驼裘破晓上征鞍”,借清晨出发、身着驼裘的细节表现出路途艰辛、时间紧迫的特点。随后“也知骨相非麟凤,惭愧州人向掌看”则表达了诗人的谦逊与无奈:虽然知道自己并非龙凤之才,但仍感愧于邢台民众的关注。该诗通过对北地严寒的描绘以及自我否定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作者谦逊的品质和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邢台》这首诗是中国宋朝著名诗人李壁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世纪。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李壁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这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悲欢离合。 李壁在年轻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谪,远离政治中心。这种经历使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促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在他担任地方官员期间,他大力推行改革措施,关心百姓的生活,深受百姓爱戴。 在这段时间里,李壁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文学、哲学等问题,共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对国家的担忧和责任,都成为了李壁创作的动力。 《邢台》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李壁以邢台为背景,通过对当地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邢台的美丽景色,同时又通过对比,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痛苦和挣扎。这首诗既展现了李壁卓越的艺术才华,又表达了他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