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雁湖十首 其七
作诗真是学文余,余力犹将鲍谢俱。
流俗是非何足算,古人出处要良图。
闲来籍草须寻侣,自起浇花不倩奴。
著却纶巾披鹤氅,中郎元住曲阿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写诗实际上是在学习文化之后,还能发挥出如鲍照、谢灵运般的才情。
世间世俗的是非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关键在于古人的学问和德行。
闲暇时在草坪上寻找伙伴,自己起身浇水不用仆人。
头上戴着纶巾,披着鹤氅,就像那隐居在曲阿湖的中郎一样超脱于世。
去完善
释义
1. 雁湖:位于江苏苏州附近的湖泊,是诗人与友人游览之地。
2. 作诗真是学文余:意指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果的途径在于学习古人的诗文。
3. 余力犹将鲍谢俱:鲍照、谢脁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此处表达作者想要在学习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诗歌创作的才能。
4. 流俗是非何足算:批评那些世俗之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标准都不足以重视。
5. 古人出处要良图:关注古代文人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以及他们的远大抱负。
6. 闲来籍草须寻侣:诗人描述与朋友一起游山玩水、共享时光的场景。
7. 自起浇花不倩奴:自给自足地浇灌花草,表现独立生活的态度。
8. 著却纶巾披鹤氅:纶巾为古人头巾,鹤氅为一种长袍,这些词语描绘了诗人的潇洒形象。
9. 中郎元住曲阿湖:曲阿湖位于江苏省丹阳市附近,中郎指东汉末年名士羊祜,他在此居住过,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再和雁湖十首 其七》是宋朝诗人李壁的作品,属于五言律诗。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其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人生态度的豁达和淡定。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从开篇两句“作诗真是学文余,余力犹将鲍谢俱”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写诗是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而其卓越的才华使得他能够与鲍照、谢灵运等著名诗人相媲美。这种自信和自豪体现出诗人对自身文学成就的肯定和对前辈诗人的敬仰。
其次,中间两句“流俗是非何足算,古人出处要良图”则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世俗的是非对错并不值得计较,重要的是按照古人的标准去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意味着诗人主张摒弃世俗纷扰,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接着,后两句“闲来籍草须寻侣,自起浇花不倩奴”描绘出诗人生活中的情景。在闲暇时,他会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诗歌之道;而在生活中,他宁愿亲自动手浇花,也不愿意去雇佣仆人。这表明诗人崇尚简朴生活,强调自立自强,同时也体现了他与朋友的真挚友谊。
最后,结尾句“著却纶巾披鹤氅,中郎元住曲阿湖”则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展示出诗人的形象。诗人身着纶巾,披着鹤氅,犹如魏晋时期的中郎将。这暗示了诗人对古代文人雅士的仰慕,以及他渴望回归自然、享受宁静生活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和雁湖十首 其七》是宋代诗人李壁创作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正值宋金对峙的特殊时期,战乱频繁。
在北宋年间,李壁曾历任县令、知府等地方官员,一生宦途波折。由于他生于书香门第,文学才华出众,曾多次参与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他因官场失意而远离庙堂,隐居于家乡雁湖,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他并没有完全忘怀世事,仍关注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北宋政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的金国势力日益强大,不断侵扰北宋边境;而国内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李壁通过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这首诗中,李壁以雁湖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借雁湖的宁静与美丽,反衬出现实的动荡与不安。通过对雁湖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希望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