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雷峰塔处晦上人求诗
摆脱人间名利缰,湖山深处事韬藏。
要知晦里真消息,养取灵台一点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尘世纷扰与虚名浮利,隐匿于湖光山色之中享受宁静生活。要知道在这幽暗之境中蕴藏着真实的秘密,滋养心灵那一线光明。
去完善
释义
1. 摆脱:这里指脱离世俗的束缚。
2. 人间名利缰:形象地比喻人世间名利的束缚和桎梏。
3. 湖山深处:这里的“湖山”是指西湖周围的群山,暗示作者在西湖边的隐居生活。
4. 韬藏:韬晦隐藏,这里表示作者隐居避世的生活态度。
5. 要知晦里真消息:意指要想知道那真正隐秘的消息,需要亲身去体验和理解。
6. 养取:培养获取。
7. 灵台:这里指人的内心世界。
8. 一点光:比喻内心的光明和智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淳在游览雷峰塔时的心境和感悟。他以自己独有的视角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智慧与哲理,并通过诗意的方式传达给了读者。
首句“摆脱人间名利缰”表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心态,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湖山深处事韬藏”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隐逸生活的具体情境——藏匿于湖光山色之中,远离尘世纷扰。
次句的“要知晦里真消息”富有哲学意味。诗人通过“晦”一词暗示了生活中不可预测的一面,并倡导人们要学会在这种未知中寻找真实的自我。紧接着的“养取灵台一点光”则是作者在对生活理解的深化基础上,表达了修身养性、心灵净化的思想。整首诗由此展现了诗人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并在生活中寻求精神升华的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末年,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受倭寇侵扰严重,民生疾苦。陈淳作为文人雅士,一生辗转流离,曾任职于福建泉州、浙江建德等地。这首《游雷峰塔处晦上人求诗》是在他游览雷峰塔后,受到其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壮观触动而创作的。
陈淳处在南宋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他不仅关注国事,也对禅宗哲学有很深的理解。在处晦上人的交往中,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他在游览雷峰塔时,眼见历史上诸多帝王的兴衰,联想到国家的未来,心中感慨万千,因此借这首诗表达他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