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石
吾闻大幻师,种种示方便。
虽于土石中,神力亦周遍。
君看此翠琅,乃有罗汉面。
殷勤作礼相,形质皆可辨。
初观顶相殊,次观双足现。
僧袍如轻绡,风举势转旋。
得非方广尊,影落此石片。
千年磨不尽,若坚金百炼。
我来一瞻敬,赞叹未曾见。
摩挲谛玩久,欲去反留恋。
叮咛善守护,尊者俱神变。
会当清夜阑,神光照金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曾听闻那伟大的幻术师,以多种形式展示出他的智慧。尽管他在泥土和石头中穿梭,他那神奇的力量依然无处不在。看看这块翠琅石吧,它居然藏着罗汉的面容。深情地行礼致敬,形体和质地都清晰可见。一开始看到的是独特的头顶,然后是双脚出现。僧袍如同轻薄的丝绸,随风飘动,气势非凡。莫非是方的尊者,身影映在了这片石片上?历经千年磨砺而不减其锋,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坚硬黄金。我特地前来朝拜,对于所见所闻赞美不已。抚摸观赏了许久,准备离去时却又生起眷恋之情。请在离开前叮嘱好好守护,这位尊者有着神奇的变化之力。待到夜深人静之时,神圣的光芒将照耀整个金殿。
去完善
释义
1. 大幻师:指佛教中的罗汉或菩萨,他们以神通变化吸引众生向善。
2. 翠琅:绿色的宝石。
3. 罗汉面:罗汉的形象。
4. 形质:形状和质量。
5. 顶相殊:头顶的相貌与众不同。
6. 双足现:双脚的形状明显。
7. 轻绡:轻盈的丝绸。
8. 风举势转旋:形容僧袍随风飘扬的姿态。
9. 方广尊:即阿弥陀佛。
10. 影落此石片:指佛像的影子映在这块石片上。
11. 磨不尽:指石片上的影像经久不衰。
12. 金百炼:比喻经过锤炼而成的黄金般品质。
13. 一瞻敬:表示对罗汉石的敬意。
14. 叮咛:叮嘱,嘱咐。
15. 善守护:好好保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罗汉石》,主要描述了一块带有罗汉形象的石头。诗人曾季貍借这块石头赞美了大幻师的神奇技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石头的各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此石头的赞叹与留恋之情。
首联中,“吾闻大幻师,种种示方便”表明诗人在听闻大幻师的故事后产生了兴趣,认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示着智慧。接下来的诗句都在描述那块具有罗汉形象的石头。颔联中的“翠琅”是绿色的玉石,表示这块石头经过精心雕琢,栩栩如生。而颈联中“殷勤作礼相,形质皆可辨”则进一步说明了石头上罗汉形象的细节丰富,让人感受到其庄重与神圣的氛围。接着的“初观顶相殊,次观双足现。僧袍如轻绡,风举势转旋”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石头的立体感,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位正在行走的罗汉。
接下来的几联中,诗人又设想了石头的来源,或许它是方广尊(一种佛教造像)的影子落在石片上所致。紧接着的“千年磨不尽,若坚金百炼”表达了石头的质地坚硬,难以磨灭,似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金子一般。在尾联中,诗人又表达了对石头的敬意,并且希望它得到妥善的保护,总有一天会有神光照耀在这块石头的身上。整首诗语言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想象空间,充分展示了诗人对罗汉石的欣赏和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汉石》是南宋诗人曾季貍所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后期(1160-12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而曾季貍作为一位文人,他的人生际遇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深刻影响。
曾季貍是南宋末年的文人,他在学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擅长文学、史学、经学等领域。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现实,他的才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而受到了压抑和排挤。这使他深感无奈和痛苦。在这种背景下,他曾多次出游,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游历过程中,曾季貍发现了罗汉石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他被罗汉石的形态所吸引,想起了佛教中的罗汉形象,从而产生了灵感,写下了这首描绘罗汉石的诗。在这首诗中,他以罗汉石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虽然身处乱世,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通过对罗汉石的描绘,传达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