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居
野居富薪炭,一煖敌重裘。
虽无四方味,鱼鳖亦易求。
古人爱山林,岂为口腹谋。
箪瓢颜不臞,乐道固无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乡村生活有着充足的柴火和煤炭,可以抵挡严寒,一套厚实的棉衣也无法与之相比。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鱼虾也是容易获取的食物。古时候的人们热爱自然山林,不仅仅是为了温饱问题。如同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并不显得贫瘠,因为他们享受的是内心的恬淡和乐于分享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生活固然无忧无虑。
去完善
释义
1. 野居:指诗人隐居山野的生活。
2. 富薪炭:富有柴火和炭火。
3. 暖:温暖。
4. 敌:对抗。
5. 重裘:厚重的毛皮衣物。
6. 四方味:各地的美味佳肴。
7. 鳖:甲壳类动物,俗称“团鱼”。
8. 易求:容易得到。
9. 爱:喜爱。
10. 山林: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观。
11. 为:为了。
12. 口腹:饮食。
13. 谋:谋求。
14.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
15. 瓢:舀水或酒的器具。
16. 颜不臞:颜回虽清苦但精神矍铄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野居》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姜特立在山野中的生活场景。诗的前两句“野居富薪炭,一煖敌重裘”,描述了山野居所丰富的燃料资源,即使天气寒冷,也能保暖如厚衣。接下来的“虽无四方味,鱼鳖亦易求”,说明尽管这里没有各地的美食,但鱼类和甲壳类海鲜还是比较容易得到的。
在欣赏古人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热爱山林的原因并非只为了追求温饱,而是更加追求精神的满足与快乐。正如诗句所言“古人爱山林,岂为口腹谋”。诗的最后两句则借用颜回的典故,表示只要有简朴的生活条件和对道的执着追求,人们就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无忧无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野居》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姜特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此诗创作于公元1186年前后,正值南宋孝宗年间,当时的姜特立因故被贬回乡。在这首诗歌里,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姜特立当时的生活状态,还可以感受到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在南宋时期,朝廷政治腐败,百姓疾苦。作为一位正直的文人,姜特立对现实深感不满,曾多次上疏直谏,却遭权臣排挤,最终被贬回乡。在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民间的苦难,也亲身经历了田园生活的艰辛。
然而,正是这段时期的经历,让姜特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百姓生活的困苦,也更加珍视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的诗歌《野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通过对乡村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