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胡连翁携诗见访

标题包含
次韵胡连翁携诗见访
蕲春别驾寡交游,独肯对君青两眸。 我亦杜门嫌俗子,今方下榻得诗流。 环溪陈迹几如扫,鄂渚遗文散不收。 访旧九京无起日,临风三叹不能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炎(1909年-2007年),原名王树声,字子龙,号雨田。他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学者和艺术教育家,被誉为“书坛泰斗”。 王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蕲春这个偏远的地区,与外界的交往并不多,但你却愿意和我交流并认真地聆听我的看法。我对世俗中人也有所厌烦,现在能和像你这样有才情的人交谈真是令人高兴。曾经那些美好的往事已经逐渐被遗忘,就像要打扫那些垃圾一样;而鄂州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也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想起过去的日子,不禁让我感慨万千,无限怀念。
去完善
释义
1. 蕲春:古县名,位于现今中国湖北省黄冈市。这里指代胡连翁的籍贯或他曾任职的地方。 2. 别驾:官职名称,汉代始置,初为州刺史的副手,隋朝以后各代成为州郡长官的副职。这里借指胡连翁的职位。 3. 青两眸:意为两眼放光,表示对胡连翁的喜爱与尊敬。 4. 杜门:闭门不出,指作者自己远离世俗纷扰的生活态度。 5. 俗子:指缺乏修养、思想庸俗的人,这里用作作者自嘲,表示自己不愿与他们交往。 6. 下榻: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故事,后人把留客住宿称为“下榻”。这里指作者欢迎并欣赏胡连翁的到来。 7. 环溪:指附近的河流。 8. 陈迹:指过去的事迹或遗迹。 9. 鄂渚:地名,位于现今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10. 九京:原指九州,这里用典,指的是古人的墓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次韵胡连翁携诗见访》中,诗人王炎以他与胡连翁的交往为主题,表达了他们对文学、友情和对过往的缅怀。 首联写王炎与胡连翁之间的独特情谊。他提到自己在蕲春这个小地方极少与人交往,却愿意为胡连翁留出空间,与之交流。这里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彼此的欣赏。 颔联则借王炎自己的心态来衬托胡连翁的品质。他认为自己远离尘世,却又因为胡连翁的到来而迎来诗友,进一步肯定了胡连翁的价值。 颈联描绘了蕲春和陈迹的情景,暗示了他们共同经历过的事物以及逐渐消失的历史痕迹。同时,他们对于鄂渚的遗文没有完全收集感到遗憾。 尾联则通过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以及对过去的感叹,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虽然已无法回到过去,但他们仍然在风中叹息不止。 这首诗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通过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好友的赞美,表达出诗人们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胡连翁携诗见访》是南宋诗人王炎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65年左右,正值南宋后期。 在这个时期,王炎的个人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地方官职,后受到朝廷的赏识,被任命为尚书省郎官。然而,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战争频发,国家局势日益恶化。王炎因不满朝廷的腐败和内忧外患,辞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江西上饶。在此时期,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胡连翁等人,共同探讨文学、交流思想。 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南宋,正处于金兵压境、蒙元入侵的战乱时期。南宋政权逐渐衰弱,内部矛盾激化,政治斗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许多文人志士对国家前途感到忧虑,纷纷投身于诗歌创作,以表达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王炎也不例外,他在与胡连翁等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次韵胡连翁携诗见访》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来访的喜悦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