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正月六日雪霁

标题包含
正月六日雪霁
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 明日杏园应烂熳,便须期约看花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职,颇有政绩。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白雪消融,山水的轮廓逐渐显现,春日的东风扑面而来,宣告着早春的到来。明天在杏花盛开的花园里,应该是一片热闹的景象,到时候大家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鲜花吧。
去完善
释义
1. 消:融化、消失。 2. 精神:这里指山水的面貌和姿态。 3. 满眼:充满整个视野。 4. 东风:春风。 5. 烂熳:花朵盛开的样子。 6. 期约:约定时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正月六日雪霁》以诗人的独特视角描绘了冬去春来、雪消花开的景象。首句“雪消山水见精神”,意指随着大雪消融,山水的灵气得以显现出来。紧接着的“满眼东风送早春”则描述了春风拂面,带来早春的气息。而“明日杏园应烂熳”则表达了对未来美景的热切期待——明日的杏花满园应该会绚烂无比。最后一句“便须期约看花人”,传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共赏美好春光的愿望。整首诗既有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正月六日雪霁》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在熙宁五年(1072年)正月六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曾巩是北宋著名文人,他的诗文创作在当时的文坛具有很高的声誉。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曾巩正担任江西南康军知军,负责地方政务和军事事务。 在北宋年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当时社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等。这些问题导致了许多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贫困。此外,由于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和官僚体制的腐败,许多有才华的文人无法在仕途上施展抱负。 在这首诗中,曾巩通过对雪后晴空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希望能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曾巩的理想难以实现,这使得他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和不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