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傀儡
刻出形骸假像真,一丝牵动便精神。
堪嗤鼓笛收声后,依旧当时木偶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雕刻出形似真实的幻影,一缕牵动便能焕发活力。
可叹在鼓乐停奏之后,依然还是当初的木偶人。
去完善
释义
1. 傀儡:古代的木偶戏表演。
2. 刻出形骸:指雕刻出的木偶形象。
3. 假像真:通过表演使木偶看起来像真人。
4. 一丝牵动:操纵木偶的线。
5. 精神: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6. 堪嗤:可笑。
7. 鼓笛收声:指表演结束,鼓笛音乐停止。
8. 依旧当时: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指表演结束后木偶恢复原状。
去完善
赏析
诗人借《观傀儡》抒发了对人世悲欢离合的感慨。首句通过描述傀儡的形象,形象地传达了生命的虚幻和短暂。"刻出形骸假像真"是对生命本质的哲思,揭示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暗示了人的生命就如傀儡一样,本质上都是虚假的,只是在时光中,呈现出真实的面貌。第二句“一丝牵动便精神”则是对傀儡表演的评价,指傀儡只有被操纵时才有活力,隐喻了人在世俗生活中,被名利所累,无法真正地活出自我。
最后两句则道出诗人深思:当鼓笛收声后,傀儡又回到了最初的形态——无声无色的木头人。诗人以此传达出人生苦短、终究尘归尘土归土的哲理,启发人们应该清醒看待世间繁华,珍惜当下,淡泊明志,超脱物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傀儡》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易士达之手。易士达生活在宋宁宗时期(1194-1224年在位),他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他的父亲原为南宋将领,因战乱而亡,使得家道中落。青年时期的易士达曾赴京应试,但未能脱颖而出。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易士达已是年过半百的老者,开始关注民间疾苦。
在南宋时代,傀儡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因为它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易士达通过观察傀儡戏,感受到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和虚伪。因此,他以傀儡为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真实面貌。
“傀儡”是这首诗的主题。易士达借傀儡戏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反映了人们被权力、金钱等外部力量操纵的现实。他也呼吁人们要认清这种虚伪的现实,勇敢地去追求真实的自我和价值。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际遇,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