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
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重阳节时,秋雁还未曾衔着芦苇,这才发现身在他乡的节气已经不同。在旅店中只能听到蟋蟀的叫声。希望明年在公田里多种些黍米,别让黄菊嘲笑我像杨朱那样悲观。
去完善
释义
1. 重阳:中国传统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祈福的习俗被称为“重阳节”。
2. 上饶: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
3. 李明府:唐代县令的别称,这里指的是诗人刘商的朋友李县令。
4. 衔芦:大雁衔芦草以避箭矢。这里指重阳节到来时,大雁尚未开始南飞。
5. 但:只,仅仅。
6. 蟋蟀:昆虫名,又名“蛐蛐”。古人常常将其鸣叫声与秋天的到来联系在一起。
7. 来岁:明年。
8. 公田:古代由国家授予农户耕种的土地。
9. 黍:一种农作物,又称“稷”,可用来制作黄米糕等食品。
10. 黄菊:黄色的菊花,这里象征高雅的品质。
11. 杨朱:战国时思想家,主张“为我”。后世常以“杨朱”代表人生及时行乐的思想。
去完善
赏析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是一首描绘重阳节时思念家乡和友人的诗。开篇两句“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描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重阳节,感觉到与家乡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接下来“旅馆但知闻蟋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因为只有在旅馆中才能听到蟋蟀的叫声。最后两句“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则是对友人的嘱托,希望他明年能多耕种黍米,以免让菊花嘲笑他的懒散。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满了对家乡和友人的深切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是唐代诗人刘商在重阳节这一天创作的一首诗,用以表达对好友李明府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宪宗时期(公元806年-820年)。
在刘商所处的时代,重阳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登高远眺、赏菊赋诗,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和祝愿。然而,刘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友人共度佳节,因此写下了这首寄托深情的诗篇。
此外,刘商在唐宪宗时期的人生际遇也十分丰富。他曾担任尚书郎一职,但因不愿随波逐流,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他的诗歌多描绘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这一人生经历使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