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武太平登南庙望北山古刹感怀赋此
忆昔从戎向北陲,重来持节鬓成丝。
夜悬炎海烽烟梦,时听严关杕杜诗。
古戍寒云过铁马,中原睛日闪牙旗。
安危赖有诸君在,酹酒还期下月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忆当年奔赴北方边疆,再次回来执掌使者身份时头发已白如丝。夜晚梦见那烽火漫天的场景,时常听到边境关隘传来的悲凉诗歌。曾经的边防营地寒云飘过,宛如铁马疾驰,中原晴空万里,军旗闪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全仗诸位勇敢守护,让我们共同举杯,期待下个月战争的胜利。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曾任蓟镇总兵,一生致力于国家安宁。
2. 从戎:参军,指投身军旅生涯。
3. 北陲:北方边境地区。
4. 重来:再次回到某地。
5. 持节:古代使者的代称。这里指戚继光再次回到故地,已是任蓟镇总兵的身份。
6. 鬓成丝:形容头发变白,比喻年老。
7. 夜悬炎海烽烟梦:夜晚挂起战鼓的梦,指时刻准备战斗。
8. 时听严关杕杜诗:随时注意边关的敌情变化。
9. 古戍:古老的防御工事。
10. 寒云过铁马:寒冷的云层中传来雄壮的马蹄声,形容战场的气氛。
11. 中原:泛指中国腹地。
12. 睛日闪牙旗:晴朗的天空下,闪烁着军队的信号旗帜。
13. 安危:国家的安危。
14. 赖有诸君在:依靠各位将领的努力。
15. 酹酒:以酒祭地。
16. 下月支:借指边疆,这里指蓟镇一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回忆自己当年守卫边疆的情景,以及对自己为国家安危立下汗马功劳的自豪。诗人通过对战争环境的描绘,展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担当。同时,诗歌也表现出诗人对战友们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整首诗歌充满了壮志豪情和家国情怀,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练武太平登南庙望北山古刹感怀赋此》这首古诗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此时正值国家动乱,倭寇猖獗的时期。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在军中声望显赫。
当时,山东沿海一带深受倭寇侵扰,朝廷急召天下勇士抗击外侮。戚继光临危受命,担任抗倭总指挥,组建新军,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抗倭斗争。这期间,他不仅勤于操练士兵,提高战斗力,还善于观察地形,精心部署作战计划。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
在这首诗中,戚继光以“练武太平”开篇,描绘了他在军营中的生活。紧接着,他提到“登南庙望北山古刹”,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最后,他以“感怀赋此”收尾,抒发了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深思熟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