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铅山遇霜
年来五十筋力衰,不耐风霜不耐雪。
手为寒凋可鑢磋,足为冻冽如刀切。
泥泞跋涉负涂豕,硗确陟降蟠山鼈。
欹行横行又跳行,忍痛忍饥复忍渴。
此劳此苦岂再堪,焚舟之战惟一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纪已经五十岁了,体力衰退得厉害,无法承受风霜和冰雪的侵袭。手上因为寒冷而变得僵硬,脚上则像被冰冻的刀子割过一样疼。在泥泞中艰难行走,还要背着沉重的行李,翻山越岭就像海龟一样扭曲着身体。不管是斜着走、横着走还是跳跃前行,只能忍受着疼痛、饥饿和口渴的折磨。这样的辛劳和痛苦实在难以承受,但我要燃烧自己的船只,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
去完善
释义
1. 年来:近几年来的意思。
2. 五十:虚指,指年岁较大。
3. 筋力衰:体力逐渐减弱。
4. 不耐:不能忍受。
5. 风霜:这里指风雪交加的天气。
6. 手为寒凋可鑢磋:手的皮肤因为寒冷而干燥,变得粗糙。鑢磋,指金属摩擦声,这里形容手部皮肤的粗糙感。
7. 足为冻冽如刀切:脚被严寒冻得麻木,如同刀割一般。
8. 泥泞跋涉负涂豕: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像背着泥巴的猪一样艰难前行。
9. 硗确陟降蟠山鼈: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爬,就像一只乌龟在山上蠕动。
10. 欹行:歪斜着行走。
11. 横行:侧身行走,以免沾上泥水。
12. 跳行:跳跃前行,以便越过泥坑。
13. 忍痛:忍受疼痛。
14. 忍饥:忍受饥饿。
15. 忍渴:忍受口渴。
16. 此劳此苦:这种劳累和痛苦。
17. 再堪:再次承受。
18. 焚舟之战: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晋楚两国交战,楚国大臣子玉决定烧毁渡船,以示背水一战的决心。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达诗人决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19. 惟一决:只有全力以赴地进行决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淳在年过半百、体力衰退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在西征途中跋山涉水、忍受严寒和饥渴的艰苦经历。全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其中,“年来五十筋力衰,不耐风霜不耐雪”抒发了诗人年老的无奈和对风霜雪雨的抗拒;“手为寒凋可鑢磋,足为冻冽如刀切”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寒冷天气中手脚冻僵的痛苦情景。而“泥泞跋涉负涂豕,硗确陟降蟠山鼈”一句将诗人比作画在泥地上的猪和攀登山峰的乌龟,进一步展现了征途中的艰辛。诗人凭借坚韧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一场与命运抗争的“焚舟之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壮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征铅山遇霜》是南宋诗人陈淳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所作。当时他正奉命出使金国,途经铅山时遭遇了寒霜天气。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的艰苦环境以及他的家国情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陈淳所处的时代,南宋初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为了抵抗金兵的侵扰,南宋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派遣使臣前往金国议和。陈淳作为使臣之一,肩负着国家的重任,踏上了这次艰险的征程。
在这次行程中,陈淳不仅经历了风霜雨雪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担心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同时也想念着自己的家乡和家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淳创作了这首《西征铅山遇霜》,表达了自己在这艰难时期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