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记前身

标题包含
记前身
广智绍兴初,有僧清首坐。 颇亦有禅学,非但严经课。 吾祖知其人,尊之如达磨。 延归羞香饭,间亦闲相过。 祖时年已老,无孙继耕播。 耿耿常在念,不敢与人言。 此僧偶闻之,使之祷佛前。 且云韶国师,道场在玉泉。 凡人求男女,如观音应缘。 祖遂相约往,此僧遽欣然。 是夕僧坐逝,有偈人共传。 祖即焚香拜,前诺师岂负。 灵魄决不昧,请与师同去。 祖如师在日,拱手侍行步。 既至即影响,幡脚转不住。 已而得吉卜,有孙生岁暮。 人云所生孙,即是师前身。 往来无处验,虚实何足论。 识者闻之笑,愚者以为真。 可怜滕氏子,一生命穷薄。 晚逃儒事佛,两皆无所觉。 若果是此僧,无乃行路错。 聊复成此诗,一任人贬駮。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滕岑"的相关信息。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或者相关信息不足。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会尽力帮助你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广泛智慧来自绍兴初期,有个叫清首坐的和尚。 他颇有禅宗学问,不仅严密遵循经课。 我的先祖了解这个人,尊重他如同达摩大师。 邀请他回家享用美味的素食,偶尔也相互探访。 那时我的先祖已经年老,没有孙子能继承耕耘的事务。 他总是心心念念,但不敢告诉别人。 这个僧人偶然听到这个消息,于是在佛像前祈祷。 他说:“那著名的韶国师,他的道场所在地就在玉泉。 普通人为求男求女,就像观音菩萨感应众生愿望一样。” 我的先祖就约定和他一起去,这个僧人立刻愉快地答应了。 那天晚上,这位僧人坐着去世了,留下了众人传颂的偈语。 我祖父立刻焚香祭拜,履行之前的承诺。 他说:“虽然你已经离去,但是你的灵魂决不会消失,请和我一起去吧。” 然后我的先祖就如同这位僧人在世的时候那样,恭敬地跟随他行走。 到了目的地,他们看到了惊人的景象,纷纷扔下拐杖和信物,不再停滞不前。 不久之后,得到了吉祥的占卜,年底的时候有了孙子。 人们都说,这个出生的孙子就是那位僧人的转世。 对于此事,来来回回无从验证,真实或虚假都不足以讨论。 明白的人听了只是笑笑,愚蠢的人却认为这是真的。 可悲的是那个姓滕的孩子,他的一生贫病交加。 晚年时逃避儒家追求佛教,两方面都没有什么觉悟。 如果这真的是那位僧人转世,会不会是因为在路上搞错了? 就让我写下这首诗,任由世人评判和反驳吧。
去完善
释义
1. 广智:法号。 2. 绍兴:南宋高宗的年号(1131-1162年)。 3. 清首坐:首座,指禅宗寺院中地位仅次于住持的大弟子。 4. 禅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式。 5. 严经课:严格地进行佛经的学习。 6. 祖:诗人对祖先的称呼。 7. 达磨:指禅宗始祖菩提达摩。 8. 延归:邀请僧人回来。 9. 羞香饭:准备美味的素食。 10. 间亦:偶尔也会。 11. 相过:相互拜访。 12. 无孙:没有孙子。 13. 继耕播:继承家业。 14. 耿耿:忧虑不安的样子。 15. 敢:表猜测的语气助词。 16. 此僧:指广智。 17. 祷告佛前:向佛祖祈祷。 18. 且云:又说。 19. 韶国师:某位国师。 20. 道场:佛教徒修行处。 21. 玉泉:地名。 22. 凡:普通人。 23. 求男女:祈求生育。 24. 如:如同。 25. 观音应缘:观音菩萨根据人的需求给予回应。 26. 祖遂:诗人祖先于是。 27. 此僧遽欣然:这位僧人立刻高兴地答应。 28. 偈:诗句,这里指广智圆寂时的遗言。 29. 人共传:众人共同传播。 30. 祖即:诗人的祖先立刻。 31. 焚香拜:烧香拜佛。 32. 前诺:之前的承诺。 33. 师岂负:祖师岂能食言。 34. 灵魄:灵魂。 35. 决不昧:不会消失。 36. 与之:和他一起。 37. 如师在日:就像广智在世的时候。 38. 拱手:恭恭敬敬地。 39. 侍行步:陪伴行走。 40. 既至:到了之后。 41. 影响:留下影子和声响。 42. 幡脚:飘动的旗脚。 43. 转不住:不停地转动。 44. 已而:不久。 45. 吉卜:吉祥的卜辞。 46. 有孙生岁暮:年底出生了一个孙子。 47. 人云:有人说。 48. 是:这个。 49. 无处验:无法验证。 50. 虚实:真实与虚假。 51. 识者:有见识的人。 52. 笑:嘲笑。 53. 愚者:无知的人。 54. 以为真:认为是真的。 55. 可怜:可惜。 56. 滕氏子:诗人的祖先。 57. 一命:一生。 58. 穷薄:贫穷困厄。 59. 晚逃儒事佛:晚年放弃儒家事业,专心学佛。 60. 两皆:两者都是。 61. 无所觉:没有意识到。 62. 若果:如果真的是。 63. 无乃:恐怕。 64. 行路错:走错了路。 65. 聊复:姑且。 66. 成此诗:创作这首诗。 67. 一任:任由。 68. 人贬駮:人们批评反驳。
去完善
赏析
《记前身》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关于转世投胎的传说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死轮回的独特思考。在诗歌中,作者滕岑借祖父与一位禅师的故事,表达了对于人生命运的无奈和感叹。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祖父与禅师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禅师在关键时刻为祖父祈祷的场景,展现了一幅人间温情画卷。当禅师听到祖父想要一个孙子的愿望后,毫不犹豫地为他祈祷,显示出禅师的慈悲之心。然而,就在当晚,禅师却突然离世,留下了让人疑惑不已的谜团。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祖父在禅师去世后仍然信守承诺,前往禅师曾经提到的道场,并在那里得到了吉兆,最终如愿以偿地有了孙子。这使人们相信,这个孙子正是禅师的前身转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讨论。 然而,诗人并未对此深信不疑,而是以讽刺的口吻指出:“人云所生孙,即是师前身。/往来无处验,虚实何足论。”他认为这个传说无从验证,虚实难辨,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质疑精神。同时,诗人还以自嘲的方式,描述了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以及对佛教信仰的困惑和无奈。 最后,诗人感慨道:“若果是此僧,无乃行路错。/聊复成此诗,一任人贬駮。”这句话表明,尽管他并不完全相信这个故事,但他仍然选择了用诗歌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任由世人评判真伪。这种豁达的态度,展现出诗人作为文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记前身》是南宋诗人滕岑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宋、元三国并立的动荡时代,战争和政治斗争频繁,民众生活困苦。 诗人滕岑(生卒年不详)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生平事迹已无从考证,但从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生活的关心。滕岑的诗风豪放雄浑,颇有辛弃疾之风,但他的诗作并未受到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可能与其低调的生活态度和隐居的处世方式有关。 在这首《记前身》中,滕岑以梦为引,通过讲述自己的梦境来表达对前世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家国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滕岑的知名度不高,但他的这首《记前身》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得以一窥南宋文人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