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胡
汉军屡北丧,胡马遂南駈。
羽书夜惊急,边柝乱传呼。
鬬军却不进,关城势已孤。
黄云塞沙落,白刃断交衢。
朔雾围未解,凿山泉尚枯。
伏波塞后援,都尉失前途。
亭障多堕毁,金镞无金躯。
独有山东客,上书图灭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朝军队屡次战败失利,匈奴的兵马则乘机向南进攻。
紧急的军情通报在夜间传来,使边界上的木柝传出混乱的声音。
战斗中的士兵无法前进,关城的形势已经孤危。
漫天黄叶飘落,刀剑切断了交通道路。
严寒的大雾尚未散去,山泉水源也已经枯竭。
因山贼的阻断,救援部队受阻难以前行。都尉的前程也因此失去了希望。
边防的堡垒大多被破坏,精金制成的箭簇也已失去它们曾经的价值。
只有来自山东的旅客,积极上书主张消灭匈奴,以图边境的安宁。
去完善
释义
1. 汉军:汉代的军队,这里指的是中原地区的军队。
2. 屡北:多次败退。北,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3. 丧:丧失,损失。
4. 胡马:胡人的马匹,这里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5. 遂南驱:向南迅速进攻。遂,表示顺着某个方向;驱,驱使,驱赶。
6. 羽书:紧急的军事文书,因为传递速度快,如同飞鸟一样。
7. 夜惊急:在夜间发生紧急情况。
8. 边柝:边境的木柝,用于巡夜打更的用具。
9. 关城:边关的城堡。
10. 黄云:黄色的云气,这里指沙漠中的风沙。
11. 白刃:锋利的刀刃。
12. 断交衢:切断交通要道。交衢,交叉路口,这里引申为交通要道。
13. 朔雾:北方的雾气。朔,北方。
14. 凿山:开凿山地,引水。
15. 泉尚枯:泉水还没有流淌出来。
16. 伏波塞:伏波将军所驻守的关塞。
17. 后援:后续的支援部队。
18. 都尉:官职名,负责指挥军队。
19. 亭障:边疆的烽火台和关卡。
20. 金镞:金属制成的箭头。
21. 无金躯:没有金属制成的箭身。这里是说箭头的金属部分已经磨损,只剩下箭杆。
22. 山东客:山东省的人。山东,古代的地理区域名称,主要指今山东省一带。
23. 上书:向皇帝呈上建议书。
24. 图灭胡:谋划消灭胡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边疆战乱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士兵的恐慌与勇敢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表现出了他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
"汉军屡北丧,胡马遂南駈。" 这两句诗描述了汉军屡次败退,胡马趁机南下侵犯的情况。展现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局势。
"羽书夜惊急,边柝乱传呼。" 这是对于战争的紧迫感的描绘,夜里紧急的军事文书传来,边境的报警之声此起彼伏。
"斗军却不进,关城势已孤。" 描写了战斗中的士兵因为恐惧而止步不前,使得城关孤立无援。表现了士兵的恐惧心理。
"黄云塞沙落,白刃断交衢。" 描画出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刀剑相交,战争激烈。
"朔雾围未解,凿山泉尚枯。" 写出战场环境的艰苦,寒冷的雾气包围着战场,寻找水源困难重重。
"伏波塞后援,都尉失前途。" 表达了在战争中失去支援的士兵们的绝望境地。
"亭障多堕毁,金镞无金躯。" 战事使边境防线被破坏,连武器和盔甲也无法保护战士的安全。
最后,“独有山东客,上书图灭胡。”表达出作者希望有像山东客人那样的英雄人物站出来,为国家分忧,平定战乱的心愿。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深刻描绘,展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灭胡》是唐代诗人王无竞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描绘了唐朝军队战胜突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忧虑和对朝廷将士的赞美。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初唐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唐朝国力逐渐强大,对外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时期。例如,在公元657年,唐朝将领苏定方大破西突厥,平定西域。这一胜利为唐朝开疆拓土,巩固国防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我们来看看诗人王无竞在这个时期的个人经历。王无竞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一位文人,他曾在朝廷任职,后因直言敢谏而被贬官。这段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生活疾苦有深切的体会,因此在诗歌中表达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将士的赞美。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初唐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国家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宁。这些时代背景都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灭胡》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在初唐时期,这一时期唐朝对外战争取得胜利,诗人王无竞因直言敢谏被贬官,但始终关心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以豪放的语言歌颂了唐朝将士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其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和对朝廷将士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