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北使长城

标题包含
北使长城
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 死人如乱麻,白骨相撑委。殚弊未云悟,穷毒岂知止。 胡尘未北灭,楚兵遽东起。六国复嚣嚣,两龙斗觺觺。 卯金竟握谶,反璧俄沦祀。仁义寝邦国,狙暴行终始。 一旦咸阳宫,翻为汉朝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秦始皇时代建造了长城,长城绵延长达数千里。征调士兵四十万,营造工程九千余里。死去的人如同乱麻,白骨堆积如山。人民疲惫不堪尚未领悟真谛,苦难无尽何时是尽头?胡人的战尘还没有完全平息,楚国的军队却突然崛起。六个国家再次陷入喧嚣,两条巨龙相互争斗。秦始皇终于掌控天命,转瞬间却又身死国灭。仁爱和义气逐渐消失在国家的怀抱中,野蛮和暴力始终伴随左右。一转眼,咸阳宫殿已变成汉朝的市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秦世筑长城:指秦国时期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事务。秦世,秦国时期;长城,中国古代的防御工程。 2. 长城无极已:形容长城的绵延无尽。无极,无穷尽;已,结束。 3. 暴兵四十万:指秦始皇调动的四十万劳工。暴兵,强制征集劳工;四十万,约数。 4. 兴工九千里:形容长城工程的浩大。兴工,开始建筑工程;九千里,泛指很长一段距离。 5. 死人如乱麻:形容修筑长城过程中死伤人数众多。 6. 白骨相撑委:形容尸骨堆积如山。 7. 殚弊未云悟:意指消耗民力并未有感悟或悔过之意。殚弊,耗尽民力;未云悟,没有表示悔悟。 8. 穷毒岂知止:意指残酷无道的行为没有停止的迹象。穷毒,极度残暴;岂知止,哪里知道停止。 9. 胡尘未北灭: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尚未被平定。胡尘,代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北灭,指平定北方。 10. 楚兵遽东起:指楚国攻打秦国的事件。楚兵,楚国军队;遽东起,突然向东进攻。 11. 六国复嚣嚣:形容战国时期的战乱频繁。六国,指战国时期六个强大的国家;嚣嚣,喧嚣纷扰。 12. 两龙斗觺觺:比喻战国七雄间的斗争。 13. 卯金竟握谶:意指秦朝灭亡的命运。卯金,指秦朝;握谶,掌握命运。 14. 反璧俄沦祀:描述楚国灭亡的过程。反璧,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被秦国所灭;俄沦祀,很快沦为祭祀的供品。 15. 仁义寝邦国:指秦朝没有推行仁义的治国理念。 16. 狙暴行终始:形容秦朝统治者残暴的行为始终存在。狙暴,暗地里残暴;终始,始终存在。 17. 一旦咸阳宫,翻为汉朝市:描绘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现象。咸阳宫,秦朝的都城宫殿;翻为汉朝市,转而成为汉朝的街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咏了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长城的历史事件,通过对长城的描写,展示了当时战争的惨烈和人性的悲哀。 首联“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描述了秦国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而大规模修筑长城,展现出长城的宏大规模和连绵不绝之势。 接下来的三联“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死人如乱麻,白骨相撑委”,通过描绘修筑长城过程中的大量兵力投入和死伤情况,揭示了战争残酷的现实和人命的无常。 颈联“殚弊未云悟,穷毒岂知止”,反映了统治者对民生疾苦的麻木不仁,以及对于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没有反思和悔改之意。 尾联“一旦咸阳宫,翻为汉朝市”,以秦始皇曾一度强大的咸阳宫最终成为汉朝的市集为例,表达了历史更迭、世事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使长城》是唐代诗人王无竞的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发生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712-756年),这个时期唐朝国势较为稳定,但也面临着北方边境的威胁。 王无竞在年轻时曾游历边塞,对于长城一带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入的了解。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边疆的关注和对士兵们辛勤守边的敬意。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朝廷治理的忧虑。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虽然强大,但边境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北方的游牧民族时常侵扰边境,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无竞创作了这首《北使长城》,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