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最明寺殿悟道后赠之助道颂五首 其五

标题包含
最明寺殿悟道后赠之助道颂五首 其五
壬戌十月十六朝,虚空拳踢不相饶。 等闲打破疑团后,大地黄金也合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壬戌年的十月十六日清晨,不依不饶地挥舞着拳头向前迈进。 然而,我们一旦打破了疑惑和困惑,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就像黄金一样熠熠生辉。
去完善
释义
1. "壬戌":是干支纪年的一种表示方法,相当于公元842年。 2. "十月十六朝":农历十月十六日,这一天是中国传统佛教中的达摩日,又称作“祖源节”,是为了纪念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3. "虚空拳踢不相饶":用虚空的拳头互击来比喻禅宗悟道时的激烈竞争,"不相饶"是互相不饶人的意思。 4. "等闲":平常,轻易地。 5. "疑团":佛教中用来比喻人迷惑不解的问题或困境。 6. "大地黄金也合消":大地上所有的黄金都会被耗尽,表达了悟道后内心富足无欲无求的境地。"合消"在这里指的是应该消失或者被消耗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禅宗顿悟的诗作。诗中描述了修行者在禅定中领悟到空性后,原有的疑虑和执着都被打破,犹如虚空中的拳头被踢破,无法再生出困扰。一旦修行者达到这样的境界,他们的内心将如同黄金般纯净,再无烦恼。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示了禅宗修行者在觉悟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与豁然开朗的过程,传达了禅宗“见性成佛”的理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最明寺殿悟道后赠之助道颂五首 其五》是唐代诗人释普宁的一首禅诗。这首诗意在赞美修行者在悟道后的精神境界,以及他们所获得的解脱力量。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宗教思想自由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强调个人的直接体验和内心的觉悟,受到了许多文人士大夫的推崇。诗人释普宁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传达了禅宗的思想观念。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普宁可能正在最明寺修行。他在那里体验到了修行的艰辛,也感受到了悟道后的喜悦。这种经历使他深刻地理解到,修行者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实现心灵的解脱。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修行者的赞美和鼓励。 总之,《最明寺殿悟道后赠之助道颂五首 其五》是在唐朝这个宗教思想活跃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释普宁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者的赞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