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兵部陆学士赴漕闽中
宣风一面得瓯闽,丹舸乘流破月痕。
玉色暂辞当牖坐,衣香初隔止车门。
帝台回望相竿远,仙峤重过射的存。
曾颂天禧金石刻,定应宽利赋朝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瓯闽之地宣扬风气,红色船只顺流而下留下波光粼粼的痕迹。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暂时告别窗户旁的座位,衣袂飘香的距离阻挡了门外的纷扰。
回首遥望那帝台的踪影渐行渐远,再访仙山岭上的美景依然存在。
曾在天禧年间赞美过金石铭刻的故事,应当用宽容的恩典来回报朝廷的恩情。
去完善
释义
1. 瓯闽:指南方地区,泛指福建。这里的“瓯”指的是浙江省温州市一带,“闽”即福建省。
2. 丹舸:彩绘的船,这里代指兵部陆学士乘坐的船只。
3. 破月痕:描绘船只顺流而下的情景,仿佛冲破水面月光的痕迹。
4. 当牖坐:坐在窗前,形容在船上欣赏风景的闲适姿态。
5. 衣香:指穿著华丽的衣服,暗示朝廷官员的尊贵地位。
6. 止车门:古代宫殿正门两侧的门,表示此处的尊荣气氛。
7. 帝台:皇帝临朝的地方,此处是比喻京城。
8. 相竿:指测量的标杆,比喻京城的遥远距离。
9. 仙峤:仙人居住的山岭,象征闽中山水的高耸壮丽。
10. 射的:射箭的目标,比喻将要到达的目的地。
11. 天禧:北宋真宗年号,这里代指皇帝。
12. 金石刻:指金石铭文,记载历史的重要事迹。
13. 宽利赋朝恩:意指朝廷对臣民的关怀与恩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兵部陆学士前往福建任官的场景。首联“宣风一面得瓯闽,丹舸乘流破月痕”,借风、舸来形容陆学士的高洁品质及他将要前往的使命。颔联“玉色暂辞当牖坐,衣香初隔止车门”则通过车窗和车门来突显友人离去的情景。颈联“帝台回望相竿远,仙峤重过射的存”表达了诗人对陆学士未来政事的期望与信心。尾联“曾颂天禧金石刻,定应宽利赋朝恩”则以歌颂天禧之刻的金石刻为喻,表达对陆学士的祝愿:相信他将会带来福音,宽利百姓,回报皇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兵部陆学士赴漕闽中》是宋代诗人胡宿所作,创作于宋仁宗时期(公元960-1063年)。此时正是北宋中期的太平盛世,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胡宿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职,对国家的治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他关心民生,重视教育,提倡廉洁奉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也曾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一度被贬谪出京,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胡宿所处的时代,北宋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频繁,诗歌创作非常活跃。这种氛围使得胡宿能够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送兵部陆学士赴漕闽中》这首诗就是胡宿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中,他以送别友人陆学士为契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