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仲秉赴廷试五首 其五
元龙湖海士,可但著茅庐。
诗老经从地,禹功疏凿余。
蜀峰帆影隔,郢树鸟行疎。
太史行天下,归来好著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元龙湖海的隐士,只搭建简单的草屋居住。
他是诗人又是地理专家,有大禹开山导水的遗风。
蜀地的山峰和帆船的影子相隔遥远,楚地的树木和鸟儿稀疏。
太史公游历了全国各地,归来时适合撰写文章。
去完善
释义
1. 元龙:指三国时期著名文人陈登,他志在天下,豪爽而不拘小节。这里用来比喻仲秉的人生态度和才能。
2. 湖海士:湖海之士,意思是胸怀大志、抱负不凡的人,多用于形容志在四方的人士。
3. 可但:仅仅如此,不止于此的意思。
4. 著茅庐:搭建茅屋,这里是形容过着隐居生活。
5. 诗老:诗坛的老前辈,这里指历代诗人。
6. 从地:走过的地方。
7. 禹功:大禹治水的故事。
8. 疏凿:开凿河道,疏通水源。
9. 蜀峰:四川地区的山峰。
10. 帆影隔:船帆的影子远远相隔,这里是形容距离遥远。
11. 郢树:楚国都城郢都的树木。
12. 鸟行疎:鸟儿飞行时稀疏的身影。
13. 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这里泛指朝廷史官。
14. 行天下:周游全国。
15. 归来:回来后。
16. 好著书:好好写作,意思是期望仲秉能记录下他的所见所闻,以便流传后世。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送别之作,作者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友人仲秉即将参加的科举考试场景。首联点明仲秉的身份和才华,他不仅是一介书生,更是有如江湖侠客的豪杰之士。颔联以诗老和禹功比喻他的才能和高尚品质,认为他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颈联通过远隔的帆影和疏落的鸟行表达出诗人与友人的距离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尾联则是对友人的期许,希望他能如同太史一般走遍天下,回来后将所见所闻记载下来。全诗借景抒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友人才华的赞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仲秉赴廷试五首 其五》是南宋诗人李吕在公元1156年写给友人张仲秉的一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李吕表达了对于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他在科举考试中的期许。
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这是金朝和南宋之间的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高宗的妥协政策,南宋与金朝达成了“绍兴和议”,使国家得以暂时安宁。然而,这个时期也是南宋政治腐败、军事积弱的开始,成为日后金兵南侵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李吕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目睹了朝廷的腐朽现象,对国家的前途感到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关爱和对国家的担忧,希望朋友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