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跋晦翁游大隐屏诗

标题包含
跋晦翁游大隐屏诗
晦公词翰妙天下,可见元无一点尘。 为问争珠谁得者,须还真心趯倒净瓶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吕(1902年-1970年),原名李树藩,字吕,号竹君,河北安国人。中国著名书法家、教育家。 李吕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行书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晦公的词写得极好,堪称天下一绝,足见他内心干净如洗,没有一丝杂质。请问那些为争名利而执着的人,你们需要找的是那个真正纯净无邪的人啊。
去完善
释义
1. 晦公:南宋诗人、教育家朱熹的尊号,因其谥号为“文”,故又称晦庵、晦翁。他学识渊博,尤精于文学创作。 2. 词翰:指诗文作品。 3. 妙天下:形容技艺高超,冠绝天下。 4. 无一点尘:比喻心地纯净,不受世俗纷扰。 5. 为问:表示提问。 6. 争珠:指争夺名声、地位等事物。这里指在文学创作上争强好胜的现象。 7. 得者:获得胜利的人。 8. 须还:应当归还。 9. 真心:真诚的心意。 10. 趯倒净瓶人:佛教典故中的形象,表示除却烦恼、执着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的李吕,他以钦佩和敬意写了对另一位南宋著名学者、诗人和政治家——朱熹(号晦翁)的赞美诗。 “晦公词翰妙天下”描绘出朱熹在文学和书法方面的极高造诣,犹如独步天下的英才。“可见元无一点尘”暗示他的才华如同镜面般清澈明净,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体现了他对纯净思想和道德的追求。 接着诗人抛出一个问题:“为问争珠谁得者?”这里“争珠”一词取自佛教故事,意味追逐名利如同水中捞月般的徒劳无功。这句提问表现了作者对众人竞相追求名利的无奈与感慨。而“须还真心趯倒净瓶人”意味着要想摆脱这些纷繁扰攘,寻回真我,必须像朱熹那样,以真诚之心去践行真理,实现心灵的净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跋晦翁游大隐屏诗》是南宋诗人李吕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 在南宋时期,政治形势复杂,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当时的皇帝宋孝宗试图振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于诗歌创作,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国家的忧虑。 李吕,字滨老,号澹轩,福建邵武人,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曾任国子监祭酒、吏部尚书等职,后因直言谏诤被贬为江西提举。李吕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首诗中,李吕描绘了晦翁(即朱熹)游览大隐屏山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共同向往的隐逸生活。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吕在当时政治环境中的无奈和忧国忧民之心。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体现了南宋文人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