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四祖赞

标题包含
四祖赞
谁缚无人缚,何更求解脱。 未必右军鹅,便是支郎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法薰(1853年-1924年),俗名李瑞清,字祥符,号瑞清居士,别号清道人、大聋。他是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书画家、诗人、教育家,被誉为“清道人”。 释法薰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谁能束缚别人?哪里需要寻求解脱呢? 不一定王羲之的鹅就是支道林的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释法薰:即法薰禅师,唐代僧人,俗家姓氏不详,擅长诗歌创作,以禅宗的教理为核心创作了许多作品。 2. 四祖:此处指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禅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有五个主要的传承,即所谓“五宗”,分别是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五宗中,各有一位著名的祖师,即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3. 谁缚无人缚:表达的是禅宗的顿悟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只因被世俗所累而束缚。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达到顿悟,就能解除这种束缚。 4. 何更求解脱:意为既然已经认识到本性的清净,就不需要再寻求其他的方法来解脱。 5. 未必右军鹅,便是支郎鹤:这两句是用典,分别引用了王羲之的鹅和支遁的鹤的故事。王羲之(字右军)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据说他养了一群白鹅,非常喜爱;支遁是东晋时期的名士,隐居山林,喜欢养鹤。这里暗示禅宗修行并非一定要在深山老林里,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
去完善
赏析
《四祖赞》是释法薰所作的一首赞诗,主要描绘了禅宗四祖禅师的修行境界和悟道过程。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通过对“缚”与“解脱”的思考,表达了禅宗无念、无住的修行理念。 首句“谁缚无人缚”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设问:谁在束缚?无人束缚。这里的“缚”可以理解为烦恼、执着、生死等种种困扰人心的东西。而“无人缚”则传达了禅宗所强调的自性本净、众生皆具佛性的思想。既然没有人束缚我们,那么我们又何必去寻求解脱呢? 第二句“何更求解脱”是对第一句的回应。既然没有人束缚我们,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追求解脱。这句诗揭示了禅宗的一种超脱心态:不刻意追求解脱,而是通过内心的觉悟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接下来,诗中以王羲之的右军鹅和支郎的鹤为例,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道理。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代表作《兰亭序》中就有“群鹅戏水”的生动描绘。支郎则是唐代的一位隐逸诗人,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描绘鹤的形象。在这里,右军鹅和支郎鹤都是指人们执着的对象。作者通过这两个例子告诉读者,我们不能将外在的事物作为解脱的标准,因为真正的解脱是在内心的领悟中实现的。 总的来说,《四祖赞》这首诗歌通过简单的文字,展现了禅宗修行的高度智慧和独特视角。它告诉我们,解脱不是外在的追求,而是内在的觉悟。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祖赞》是一首描绘唐代著名禅宗僧人四祖道信的诗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名叫释法薰的高僧。他于公元749年出生在一个佛教世家,年少时便出家为僧,后来成为了一位知名的诗人和禅师。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也是禅宗在中原地区迅速发展的阶段。当时,朝廷对佛教采取了保护和扶持的政策,使得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释法薰作为一名出世的僧人,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禅意和哲理。他在修行过程中,不仅潜心钻研佛法,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弘扬禅宗精神。他的作品多以禅宗为主题,通过描绘禅宗祖师的生平和事迹,传达禅宗的教义和精神。这首《四祖赞》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