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
妾本蚕家女,不识贵门仪。
藁砧持玉斧,交结五陵儿。
十日或一见,九日在路岐。
人生此夫婿,富贵欲何为。
杨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
妇人贵结发,宁有再嫁资。
嫁女莫望高,女心愿所宜。
宁从贱相守,不愿贵相离。
蓝叶郁重重,蓝花若榴色。
少妇归少年,华光自相得。
谁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
有义即夫婿,无义还他人。
爱如寒炉火,弃若秋风扇。
山岳起面前,相看不相见。
丈夫非小儿,何用强相知。
不见朝生菌,易成还易衰。
征客欲临路,居人还出门。
北风河梁上,四野愁云繁。
岂不恋我家,夫婿多感恩。
前程有日月,勋绩在河源。
少妇马前立,请君听一言。
春至草亦生,谁能无别情。
殷勤展心素,见新莫忘故。
遥望孟门山,殷勤报君子。
既为随阳雁,勿学西流水。
尝闻生别离,悲莫悲于此。
同器不同荣,堂下即千里。
与君贫贱交,何异萍上水。
托身天使然,同生复同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蚕家女,未曾见过权贵的礼仪。
我的丈夫拿着玉斧工作,他的朋友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
我们十天或许能见一面,而大多数时间他都走在异乡的路旁。
我并不稀罕丈夫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要能和他在一起就够了。
就像可以随意摘取的杨柳,但南山却无法移动。
作为妻子,我只愿意结一次婚,不愿意再嫁。
嫁女儿不必攀附豪门,重要的是让女儿找到合适的人。
宁愿在贫困中相守一生,也不愿意为了富贵而分离。
蓝色的叶子繁茂,蓝色花朵像石榴一样鲜艳。
年轻的夫妇相互映衬,他们华丽的光彩自然天成。
谁说他们般配,能一起度过人生的百年?
只要有感情,他就可以是我的丈夫,没有感情就只是陌生人。
爱情如同冬天的炉火,舍弃它就像秋天的扇子。
就算站在山岳面前,我也看不见那个人。
男人并非小孩子,何必勉强去了解呢?
就像是早晨生长的蘑菇,容易生长也容易衰老。
远行的人准备上路,住在家里的人也要出门了。
北风吹过河边的桥梁,四野充满了忧愁的云朵。
我并非不眷恋我的家,只是感激丈夫的努力和付出。
他的未来有着太阳和月亮,他的功勋将永远留在河的源头。
我站在马前,想对你说一句话:
春天来了草也生长,谁能没有离别之情呢?
让我用心去表达这份深情,看到新的东西也不要忘记旧的回忆。
远远地看着孟门山,我在心里默默向你说声再见。
你已经成为了那随阳的大雁,请不要学习那向西流的水。
我曾听说过生离死别,没有什么比这更痛苦了。
同样的器具却有不同的命运,咫尺之遥却仿佛千里。
你我曾经贫穷地交往,犹如浮萍上的水滴。
把生命托付给上天,生死相依。

去完善
释义
收到的内容是一首完整的古诗,下面是对这首古诗中部分字词的注释:
1. 杂曲: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样,形式自由。
2. 李益:唐朝诗人,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3. 藁砧:指做官的人。藁砧在古代是捶洗衣物的工具,这里用来比喻做官的人。
4. 五陵儿: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是中国古代五个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后来成为富贵人家的代名词。
5. 路歧:路上的岔路口,这里指人生的岔路口。
6. 蓝叶:一种草本植物,叶片可以用来染色。
7. 郁重重:形容蓝叶茂密的样子。
8. 蓝花:指蓝叶开出的花朵。
9. 若榴色:像石榴花一样鲜艳的颜色。
10. 相得: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11. 配君子:匹配君子,指嫁给贤良之人。
12. 以奉百年身:意思是共度一生。
13. 有义即夫婿,无义还他人:意思是只要对方有情义,就是好的伴侣;如果没有情义,那就如同陌生人。
14. 朝生菌:早上长出来的蘑菇,比喻生命短暂。
15. 河梁:桥梁,这里指送别的地方。
16. 四野:四面八方,这里指广阔的原野。
17. 愁云:形容乌云密布,充满忧愁的气氛。
18. 孟门山:地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19. 随阳雁:跟随太阳的大雁,比喻向往光明的人。
20. 西流水:向西流淌的水,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21. 生别离:指人生中难以避免的离别。
22. 同器不同荣:共享同一器物却感受不到荣耀,比喻共同度过困难时期。
23. 萍上水:浮萍上的水珠,比喻短暂的缘分。
以上是对这首诗中部分字词的注释,希望能帮助您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去完善
赏析
《杂曲》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描绘平民百姓生活情感的诗歌。在这首诗歌中,作者通过描述一位乡村女子的生活情感,传达出对于贫富差异、婚姻观念以及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首联“妾本蚕家女,不识贵门仪”,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背景。这位女子来自乡村,并不懂得贵族礼仪。接下来的两联“藁砧持玉斧,交结五陵儿”、“十日或一见,九日在路岐”,则是讲述了她与丈夫的聚少离多。这位女子的丈夫似乎是一个交际广泛的人,经常离家在外,与那些五陵之地的富家子弟交往。这让女子不禁发出了“人生此夫婿,富贵欲何为”的疑问。
在接下来的六联“杨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妇人贵结发,宁有再嫁资”、“嫁女莫望高,女心愿所宜”、“宁从贱相守,不愿贵相离”、“蓝叶郁重重,蓝花若榴色”、“少妇归少年,华光自相得”,诗人在表达一种坚守爱情、珍视平凡生活的价值观。女子认为即使能够折到杨柳,也无法移动南山;作为一个妇人,重要的是要守贞;嫁女儿也不要期望过高,关键是她自己的意愿;宁愿在贫贱中相守,也不愿意因追求富贵而分离。这样的观念在这个时代显得难能可贵。
接下来的两联“谁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有义即夫婿,无义还他人”,则是对爱情的真诚期待。女子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君子,如果他有义气,那么他就应该是她的丈夫,如果没有,那么他只能是她生命中的过客。这种对待爱情的坦诚态度令人动容。
尾联“遥望孟门山,殷勤报君子”,表达了女子对于丈夫的深切挂念,她希望丈夫能够明白她的心意,不要像随阳雁一样,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曾经的誓言。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珍惜当下、勇敢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曲》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描绘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这个时期唐朝国势逐渐衰微,边境战事频繁。
李益在此时期屡试不第,这使他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感同身受。他也曾有志从军,亲身经历过边关的艰苦生活,这使得他的诗充满了生活体验和真挚情感。
与此同时,唐德宗时期宫廷斗争激烈,政治腐败,宦官当权,导致民不聊生。这也使得李益对国家的命运担忧不已,对边防战士的辛勤戍守寄予深深的同情和理解。在时代的背景下,他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创作了许多激昂慷慨、感慨万分的不朽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