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刘济
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
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
向日花偏落,驰年水自流。
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绿意盎然的古燕州,黄莺婉转的歌声引导着我独自游览。北边的天空有大雁归来,西边的尽头是春天的结束。
向着阳光的花朵渐渐凋落,时间如水匆匆流逝。感谢这片土地上的恩情,我不再向往繁华的望京楼。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古燕州:指古代幽州地区,包括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这里借指唐朝的幽州。
2. 莺声引独游:形容春天里黄莺的叫声引导诗人独自游览。
3. 天北畔:北方的天空下,指北方边塞之地。
4. 海西头:西方的海边上,此处指长安一带。
5. 日:太阳,此处可理解为时间。
6. 向:向着,朝着。
7. 花偏落:花儿凋谢。
8. 驰年:快速流逝的时光。
9. 水自流:河水自由流淌,象征时间的流逝。
10. 望京楼:望见京都的高楼,这里代指京城长安。

去完善
赏析
《献刘济》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的景象。首联以“草绿古燕州”和“莺声引独游”点明了时间与地点;颔联则用“雁归天北畔”和“春尽海西头”勾勒出了大自然的变化;颈联中的“向日花偏落”和“驰年水自流”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两句“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则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所受到的礼遇的感激之情以及谦逊的态度。整首诗以景抒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献刘济》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益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统治地位逐渐减弱,各种社会矛盾和战争问题日益突出。李益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抱负的文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他关注民生疾苦,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引起当权者的重视。
李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历经坎坷,人生际遇多变。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以偿。然而,这并没有削弱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这种困境中,李益结识了刘济将军,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刘济是唐朝的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屡建战功,深受皇帝的信任。李益对刘济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创作了这首《献刘济》,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这位英雄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在这首诗中,李益通过对刘济将军英勇事迹的描绘,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在他这样的英雄人物的领导下,实现和平、繁荣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