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同学
蚕丝义理苦追寻,方寸那容外物侵。
伯乐未逢无识价,子期不遇少知音。
泉源有本渊渊静,学海无涯步步深。
仰望泰山高北斗,何时许我一登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释义:追寻古文的深刻含义如剥茧抽丝般艰辛,我的内心世界不容许被外部事物侵犯。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的人就无法显现出我真正的价值,就像俞伯牙缺少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一样无法理解自己的才华。知识的源泉是深不可测的,学术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深奥。抬头仰望着泰山的雄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山顶之上。
去完善
释义
《示同学》:这是一首古人写的诗歌,作者是姚勉。
1. 蚕丝义理:这里的“蚕丝”是指用蚕丝制作成的丝线,用来比喻学习的重要性。“义理”则是指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这里是说努力学习和掌握道德伦理知识的过程。
2. 方寸:这里指的是心,表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3. 外物侵:这里的“外物”指的是与学习无关的事物或杂念,“侵”则表示这些外物干扰了我们的学习过程。
4. 伯乐:这里指的是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人,源于古代一个名叫伯乐的马匹鉴定师。
5. 无识价:表示没有得到认可和赏识。
6. 子期不遇:这里的“子期”指的是春秋时期的琴师俞伯牙,他弹琴时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意境,直到遇到了钟子期。这个成语意思是很难找到能深刻理解自己的人。
7. 泉源有本:这里的“泉源有本”比喻一个人有深厚的根基和底蕴。
8. 学海无涯:表示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9. 仰望泰山高北斗:这里的“泰山”和“北斗”都是指很高的地位和成就,表示自己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
10. 何时许我一登临:这里的“登临”指的是登上高山或者进入仕途,表示自己希望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文人学子心怀壮志的诗篇。诗中表达了诗人渴望被伯乐相中、期盼遇到知己的心声。同时,诗人也强调自身要保持谦逊、勤学不倦的态度,并鼓励自己向更高的学术境界努力。整体而言,此诗情感真挚,内涵丰富,富有哲理,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期许和对未来的憧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同学》是南宋诗人姚勉于淳祐五年(1245年)创作的一首古诗。当时,姚勉正面临科举考试失败,因此这首诗是他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同学们的教诲。在淳祐年间,南宋朝廷内外交困,内忧外患频繁,民众生活困苦,这为姚勉的创作提供了时代背景。
在这首诗中,姚勉表达了在困境中成长的重要性,以及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观念。他提醒同学们要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保持坚定的信念,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姚勉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