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王公佩之泸

标题包含
送王公佩之泸
炎薰五月只须臾,底事书生亦渡泸。 午影风凉槐系马,晓岑云白杖挑壶。 见闻幽谷鶑迁木,气类朝阳凤集梧。 见说阿房曾有赋,声名速为诧东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时行(1083-1145),字当可,号缙云先生,南宋著名学者、官员。他出生于浙江义乌,年轻时曾游学于太学,后来中举人,历任州县官职。 冯时行在地方任职期间,关心民生疾苦,勤政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五月的炎热转瞬即逝,为什么文人墨客也要度过炎热的夏天? 午后的阴凉中,我在槐树下系上马匹,拂晓时,我在白云笼罩的小山上用杖挑起一壶水。 听闻在幽静的山谷里,黄莺迁徙到高大的树木上,仿佛凤凰聚集在梧桐树周围。 听说阿房宫曾经有美丽的诗篇流传于世,名声迅速传遍了东方的大都市。
去完善
释义
底事:为什么,表示原因或理由; 午影:正午的影子,指中午时分; 晓岑:拂晓时的山景; 杖挑壶:拿着拐杖提着水壶,指旅游的状态; 幽谷:幽静的山谷; 鸎迁木:即莺迁金谷,莺迁本指春天鸟类迁至树木中筑巢,这里借指春天的景象; 阿房:阿房宫,秦始皇修建的宫殿群,后成为秦朝的象征; 诧东都:在东方的都城引起轰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送别场景和寄予美好祝愿的诗。诗中提及的“炎薰五月”、“底事书生亦渡泸”以及“午影风凉槐系马,晓岑云白杖挑壶”等句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五月炎热中,书生在渡过泸水时的情景,体现出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接下来的诗句“见闻幽谷鶑迁木,气类朝阳凤集梧”则寓意着朋友之间彼此关爱,互相支持的情感。最后一句“见说阿房曾有赋,声名速为诧东都”则是勉励友人王公佩能够在新的地方取得更大的成就,闻名遐迩。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离别的不舍之情,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令人回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王公佩之泸》是南宋诗人冯时行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9年,正值宋金和议时期。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在金的压迫下,逐渐放弃了北伐抗金的立场,开始与金进行议和谈判。 冯时行,字当可,号缙云先生,南宋四川人。他生于书香世家,早年曾入太学读书,后因触犯秦桧而被除名。但冯时行并未因此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他始终坚持抗金主张,多次上疏献策,呼吁朝廷抵抗金兵。然而,他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反而被贬谪到湖南永州。 在《送王公佩之泸》这首诗中,冯时行表达了对友人王公佩的惜别之情。同时也透露了自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所感受到的无奈与忧虑。诗中写道:“片云送君行,长江不尽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