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
帆落帆开两渡头,洞庭木叶扰离愁。
青山带日低平野,白浪随风过别洲。
月静沙寒知雁宿,云深水暖羡鱼游。
画桥隠隠横天汉,人度空中影倒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帆起帆落两个渡口,洞庭湖畔的树叶扰乱了离别的忧愁。
青山伴着夕阳渐渐消失在地平线,白浪随风飘过远处的洲岛。
月光下的沙滩寒冷寂静,可以感受到大雁在此歇息;云深的水面温暖如春,羡慕鱼儿能自由游弋。
画桥在天空中若隐若现,人们走在桥上影子倒映在水中,随波逐流。
去完善
释义
1. 松江:这里指江苏省苏州市的松江。
2. 帆落帆开两渡头:描述船只在松江口的两个渡口之间来回摆渡的场景。
3. 洞庭:这里并非指南方的湖南省洞庭湖,而是借代指代松江附近的水域。
4. 木叶:指树木的叶子,在这里是离别的象征。
5. 青山带日低平野:描述青山与太阳一起缓缓沉入地平线的景色。
6. 白浪随风过别洲:描述波浪随着风向穿过其他岛屿的景象。
7. 月静沙寒知雁宿:描绘了宁静的夜晚,大雁在寒冷的沙滩上栖息的场景。
8. 云深水暖羡鱼游:表示作者羡慕鱼儿能在温暖的深水中畅游。
9. 画桥: 指装饰精美的桥梁。
10. 天汉:天河,这里指天空中的银河。
11. 人度空中影倒流:描述人们在桥上行走时,影子倒映在水中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松江》这首诗描绘了松江流域的美丽景色与离别之情。诗人通过观察帆落帆开、洞庭的树叶和青山、白浪等自然景观,表达了离别之愁。同时,诗中也描写了月色、沙寒、云深、水暖等环境氛围,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江》是宋代诗人杨蟠的一首描绘江畔景色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松江两岸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怀念之情。
首先,我们从诗词的创作时间入手。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北宋时期,即公元960-1127年之间。这个时期的杨蟠,曾任苏州知州、两浙转运使等职,是一位颇有政绩的地方官员。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江南水乡风光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杨蟠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曾被誉为“神童”。他在青年时期便步入仕途,历任地方官职,为家乡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将满腔热忱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北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江南地区作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流连。杨蟠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歌作品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