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
春从此去不踌躇,渺渺寒波接碧芜。
想逐风帆归阆苑,又传云驭赴遮须。
此生岁月随泡影,末路功名等雉卢。
归向西窗听幽弄,一樽浊酒对提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离去时毫不迟疑,浩渺的水域连接着绿色的草地。
想要乘着风帆回到仙苑,却又被天上的车马邀请到远方。
这一生就像泡沫和幻影般短暂,晚年的功名如同野鸡的羽毛般不值一提。
还是回到西窗下聆听那幽静的音乐吧,对着酒壶痛饮一杯浑浊的美酒。
去完善
释义
1. 方一夔:宋代诗人,作品多表达人生哲理与感悟。
2. 送春:春天的结束。
3. 踌躇:犹豫不定,这里指春天离开时不再停留。
4. 渺渺:形容水波辽阔。
5. 寒波:寒冷的波浪。
6. 碧芜:碧绿的草地。
7. 想逐风帆:想象随着风帆前行。
8. 阆苑: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比喻美好的境地。
9. 云驭:驾云的车马,这里是说天空的云朵。
10. 遮须: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擅长射箭。
11. 此生岁月:人生的岁月。
12. 随泡影:像泡沫一样容易破灭,表示短暂。
13. 末路功名:最后的功业和名声。
14. 等雉卢:同等看待野鸡和黄粱,都是世俗的名利。
15. 西窗:西边的窗户。
16. 听幽弄:聆听幽静的音乐。
17. 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18. 浊酒:混浊的酒水。
19. 提壶:提壶的倒酒声。
去完善
赏析
《送春》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一首送别诗。诗中通过对春天的离去、江面的寒波、阆苑的风帆、遮须的云驭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功名无用的感慨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春从此去不踌躇,渺渺寒波接碧芜”,写春天离去时的情景。春天离开时毫不留恋,留下的只是渺渺的寒波与绿色的草。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无奈和感伤。
颔联“想逐风帆归阆苑,又传云驭赴遮须”,作者想象自己乘着风帆回归故乡阆苑,但又听说朝廷的使者即将来到。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功名的渴望。
颈联“此生岁月随泡影,末路功名等雉卢”,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自己的一生就像泡沫一样短暂,而追求功名之路也如同野鸡和鹧鸪寻找食物一般盲目。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功名无用的认识。
尾联“归向西窗听幽弄,一樽浊酒对提壶”,作者希望自己能回到西窗下,聆听清幽的音乐,陪伴他的只有一樽浊酒和提壶。这两句抒发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春》是宋代诗人方一夔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公元1270年左右。在这一年代,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北方金国势力逐渐南下,对南宋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个特殊时期,方一夔作为一名士人,对于国家前途深感忧虑。他的一生都在科举考试中挣扎,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效力,但命运多舛,始终未能如愿。在这种人生际遇下,他对春天的离去有着深深的感慨。
在方一夔所处的时代,南宋社会政治腐败,士人阶层普遍感到压抑。他们渴望能够有一个明君出现,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国家局势日益恶化,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在这首诗中,方一夔通过对春天的送别,表达了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希望春天能够带走一切不美好的事物,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然而,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现实依然是严峻的。这首《送春》成为了南宋末年文人士子心境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