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六首 其六
博浪不成功,偶此脱民籍。
客从何方来,年纪约五百。
相逢昧平生,视我犹厮役。
知是羲皇人,来去了无迹。
神机不忍閟,袖有青囊册。
读之尽绿字,历历幕中画。
十年风尘中,谈笑等儿剧。
清浊同一源,凡圣本无隔。
愿言邈清风,归来抱山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没有在博浪成功实现目标,偶然间却得以脱离了平民身份。
不知来自何方的客人,大概已有五百岁的高龄。
人生旅途中相逢不相识,视我为一同厮役。
方才得知你是神农时代的人,往来没有痕迹。
神奇的智慧不忍隐藏,袖子里藏着一卷青囊书。
阅读其中的绿色文字,一幅幅画卷映入眼帘。
在漫长的岁月里谈笑风生,如同儿童的游戏。
世界上的清浊本为一体,凡夫与圣人并无隔阂。
期望能像清风一样超然物外,归隐山林。
去完善
释义
博浪:指张良狙击秦始皇之事,比喻企图推翻暴政的行动。
脱民籍:指离开民间户籍,不再为普通百姓。
羲皇人:指传说中的太昊伏羲氏时代的人,这里指淳朴的人。
青囊册:古代医者随身携带的医书,这里代指医书。
绿字:指医书中的文字。
幕中画:指戏剧中的情节描绘。
风尘:形容世俗社会的纷扰。
儿剧:孩童的游戏,喻指轻松随意。
凡圣:平凡人与圣人,指无论高低贵贱,皆有相通之处。
邈清风:形容超凡脱俗的行为。
归来抱山石: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表示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陶渊明隐居田园、寄情山水的超然脱俗之风。诗人以博浪沙的典故开篇,表达了对陶潜不受尘世束缚、挣脱世俗名利羁绊的赞美。接着描绘出与陶潜偶遇的场景,通过强调他的年龄和与自己之间的主仆关系,凸显陶潜的人格魅力和超凡脱俗的品质。诗人在得知对方来自遥远的古代时,更加钦佩不已。
在诗人看来,陶潜像是神仙般的人物,留下千古传世之作,却又不留痕迹地消失在红尘之中。紧接着,诗人描述了陶潜留下的著作,那些绿色字迹的文字似乎在诉说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人感叹,虽然在尘世历经沧桑,陶潜依然保持着超然物外的态度,犹如孩子般的轻松笑谈。
诗人将陶潜比作清风,隐喻他高洁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像他那样摆脱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怀抱的愿望。这首诗通过对陶潜的赞美和对超脱生活的向往,传达了诗人坚守品质、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意六首 其六》是南宋诗人方一夔所作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和人生哲理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初,即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中原地区沦陷于金朝,社会动荡不安。而方一夔作为南宋士人,对国家的局势十分关注,他看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感慨。
与此同时,方一夔本人的人生经历也颇有些波折。他曾尝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在那个时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弊端,许多有才华的人才被埋没。尽管方一夔才华横溢,但他始终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也使得他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失望。
然而,方一夔并没有完全沉浸在这种失落情绪中,他将注意力转向了田园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在这首诗中,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