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四○五

标题包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四○五
本来无物,当处出生。白毵毵之头发,乌律律之眼睛。谁敢居尊宿,僧相奉老成。现威仪,住灭定。随影响,放光明。玳瑁海深难寻含月之蚌,珊瑚林没谁见𩥇潮之鲸。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正觉,俗名李元吉,字正觉,号明心子。他生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卒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 释正觉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对佛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原文:“本来无物,当处出生。白毵毵之头发,乌律律之眼睛。谁敢居尊宿,僧相奉老成。现威仪,住灭定。随影响,放光明。玳瑁海深难寻含月之蚌,珊瑚林没谁见𩥇潮之鲸。” 现代白话文翻译:“万事万物,皆从根本中诞生。头发如同白雪飘扬,眼睛如漆黑深邃。谁能称雄至高无上的地位?年长而有经验的僧人受到敬重。展现出威严和庄重,居住在寂静和消失的境界中。随着世事变化,绽放出智慧的光芒。在玳瑁般深海中难以找到那带着月亮的蚌类生物,珊瑚树林里没有人能目睹那神秘的潮汐鲸鱼。”
去完善
释义
1. "禅人":禅宗僧人,此指书画的主人公。 2. "并化主":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行,也是一位禅修者。 3. "写真":画像,这里指化主的肖像画。 4. "赞":一种文学形式,用于赞美、歌颂。 5. "毵毵":形容毛发披散的样子。 6. "乌律律":黑亮有光泽的样子。 7. "尊宿":年高德劭的僧人。 8. "僧相":僧人的相貌。 9. "老成":年老成熟的僧人。 10. "威仪":佛教中的行持与规矩。 11. "灭定":涅槃之意,指解脱轮回。 12. "影响":此指影像,肖像之意。 13. "光明":佛光,也比喻智慧之光。 14. "玳瑁海深":形容海洋深邃如玳瑁壳,此处比喻学识渊博。 15. "含月之蚌":明月映照在河蚌中,用以象征美好事物的珍贵之处。 16. "珊瑚林没":珊瑚生长在深海,用来表示隐藏在深处的高尚品质。 17. "𩥇潮之鲸":𩥇字应该是"涌"字之误,意为鲸鱼从海底涌现而出,形象地描绘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禅修者的形象。首先,作者强调了禅修者内心的空寂,“本来无物,当处出生”,意味着禅修者的心性原本清净,没有世俗的纷扰和杂念。接着,用“白毵毵之头发,乌律律之眼睛”来形容禅修者的外貌特征,体现出一种静谧与端庄的氛围。 接下来,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这位禅修者在僧众中的地位:“谁敢居尊宿,僧相奉老成。”这句表明了禅修者的高尚品质和丰富经验受到众人的尊敬。同时,“现威仪,住灭定”又进一步展示了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的庄严神态和对生死的超脱态度。 然后,作者使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来描述禅修者的境界。“玳瑁海深难寻含月之蚌,珊瑚林没谁见𩥇潮之鲸。”这两句比喻,一是强调禅修者心性的深邃和高洁,就像深海中的含月之蚌一样难以寻觅;二是表现禅修者智慧的光芒无法被世间的烦恼所遮盖,如同林中的𩥇潮之鲸一样鲜为人知。 整首诗词通过对禅修者形象的刻画,传达出禅宗修行的精神实质,即内心平静、庄重威仪、智慧和超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四○五》是宋代诗人释正觉的一首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059年至1117年之间,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创作十分活跃。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正觉已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禅宗大师。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修行的坚定信念和对禅宗思想的深刻领悟。他的生活充满了禅意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他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上。 在北宋时期,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禅宗强调个人的修行和顿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释正觉在这首诗中展示了禅宗修行者的形象,表达了对禅宗精神的赞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