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四时曲送盛玮东玉之官平凉
边城冬,日日黄埃飞朔风。
葱岭雪深埋古道,河岸冰厚与天通。
可汗牙帐青海东,壮士卷甲趋奇功。
公孙卿材名将种,横槊赋诗海涛涌。
作吏宜思故家勇,早取灵盐隶秦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边陲之地,冬日里尘土飞扬,狂风呼啸。远处的葱岭被厚厚的白雪覆盖,使得古时的道路若隐若现,黄河边的冰层仿佛能够直通天际。在大海的另一边,可汗的营帐庄严耸立,勇士们身穿战甲奔赴战场,立下赫赫战功。而我们的英雄公孙卿才兼文武,驾驭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吟唱着千古传颂的诗篇。担任地方官职,应当牢记自己的英勇豪情,早日攻克边境地区的敌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边城:边疆的城市,这里指平凉。
2. 黄埃:黄色的尘埃,形容沙尘暴。
3. 朔风:北风,寒冷的北风。
4. 葱岭:古山名,即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喇昆仑山脉。
5. 可汗: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首领的尊称,这里指蒙古地区的部落领袖。
6. 青海东:青海湖以东地区。
7. 壮士:勇士,勇敢的人。
8. 卷甲:收起铠甲,表示准备战斗。
9. 公孙卿材:比喻有才能的人物。公孙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
10. 名将种:名将的后代。
11. 海涛涌:形容波涛汹涌的海浪。
12. 作吏:做官。
13. 故家勇:祖先的英勇事迹。
14. 灵盐:指灵州(今宁夏灵武市一带)和盐州(今陕西定边县一带)两地,位于秦陇之间。
15. 隶秦陇:归属秦陇地区,这里指把这两地纳入统治范围。
去完善
赏析
《边城四时曲送盛玮东玉之官平凉》是一首描绘边城冬日景象的诗篇。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边城的壮丽景色和英勇的将士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友人的期望与祝愿。
在诗歌的开篇,诗人便以“边城冬,日日黄埃飞朔风”两句点明了边城冬天的特点:飞扬的黄沙和凛冽的寒风。这种环境无疑是艰苦的,但诗人却巧妙地将其转化为一种豪放的壮美,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边城的寒冷景象:“葱岭雪深埋古道,河岸冰厚与天通。”这两句通过描绘白雪覆盖的古道和河岸厚重的冰层,展现了边城冬天的严寒。这种景象既让人感到寒冷,又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伟。
诗人随后转向了对将士们的描绘:“可汗牙帐青海东,壮士卷甲趋奇功。”这两句描述了将士们在可汗的大帐中聚集,准备奔赴疆场建功立业。这里的“壮士”和“奇功”两个词语,形象地展示了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和他们的豪情壮志。
紧接着,诗人又以“公孙卿材名将种,横槊赋诗海涛涌”来形容盛玮东这位友人。这里的“公孙卿材”指的是东汉的名将公孙述,他因善于指挥作战而被誉为名将。诗人用这一典故来赞美盛玮东的才能和勇气。而“横槊赋诗海涛涌”则描述了盛玮东在战场上赋诗的场景,展现出他的英勇和才情。
在最后,诗人以“作吏宜思故家勇,早取灵盐隶秦陇”来表达对盛玮东的期许。这里的“故家勇”是指盛玮东的家族传统,即勇于建功立业的精神。诗人希望他在担任官员时,能够牢记家族的优良传统,早日取得灵盐和秦陇地区的控制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城四时曲送盛玮东玉之官平凉》是北宋著名诗人李廌为送别友人盛玮东玉赴任平凉所作的一组诗歌。这组诗共计四首,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边城的景色。在这首诗中,李廌通过对边城四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祝福和勉励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李廌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创作这组诗的时间段内,李廌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后来,他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成为苏轼的学生。苏轼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使他的诗名得以传播。然而,李廌的一生并未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地方担任过一些职务,但始终没有进入中央政权。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会,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
在李廌创作这组诗的时间段内,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部,由于官僚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外部,北方的辽国对北宋形成强大压力。这种时代背景使得李廌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他以敏锐的目光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疾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