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陈和仲观聚堂
习庵筑室,扁曰观聚。
堂前何有,万象可覩。
山如郛郭,烟云吞吐。
草木沃若,春光媚妩。
修篁漫山,不知隆暑。
何况秋空,呼日入户。
朔风吹雪,松声如怒。
上天下地,四方曰宇。
物生其间,何可胜数。
我于是观,乐哉斯土。
随意作室,不华不窳。
买山旋添,稍葺园圃。
得趣幽闲,不入城府。
良朋偶来,倾倒肺腑。
不及时事,惟谈邹鲁。
朋去何为,周易一部。
消息盈虚,穷今亘古。
观乃自观,寂无一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习庵建宅,名唤观聚。
堂前风光,万象皆揽。
青山如城,烟云吞吐。
草木繁茂,春光娇柔。
满山翠竹,避暑清凉。
至秋天高,阳光入户。
寒风降雪,松涛如怒。
天地之间,四方皆为宇宙。
万物繁衍,数不胜数。
吾于斯地观赏,心喜此处。
简朴建房,不求华丽无瑕疵。
购得山林,修整园圃。
享受幽静,远离尘俗纷扰。
友人偶尔来访,倾心交谈。
不谈时事,只论诗书礼乐。
客去之后,研读周易。
阴阳消长,纵贯古今。
静观内心,静寂无声。
去完善
释义
1. 习庵:指陈和仲(1287年-1368年),字和仲,又字习庵,宋朝文人。
2. 扁曰观聚:扁通“匾”,悬挂在门楣上的题词或题记。这里是说陈和仲的观聚堂名字的来源。
3. 郛郭:外城,古代城市四周的城墙。
4. 修篁:高大的竹子。
5. 不华不窳:指既不奢华也不简陋。
6. 买山旋添:意思是买下了山地,然后逐渐扩建增加设施。
7. 稍葺园圃:稍微修建一下菜园果园。
8. 得趣幽闲:得到乐趣在清幽静逸的环境中。
9. 邹鲁:邹城和鲁国,是孔孟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代指文化学术。
10. 良朋:好朋友。
11. 倾吐肺腑:表示真诚相待,毫无保留地交流内心感受。
12. 周易一部:这里指一本叫《周易》的书。
13. 消息盈虚:是指周易学说中的阴阳消长之道。
14. 观乃自观:意为自己看待事物的态度和理解。
去完善
赏析
《题陈和仲观聚堂》是南宋诗人袁甫的作品。诗人在此首诗歌中,通过描绘观聚堂周边的景物和气氛,表达了作者对所观之物的独特见解。首先,诗人以习庵筑室、扁曰观聚开头,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观聚堂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接下来,诗人详细描述了堂前的景观:山如郛郭,烟云吞吐;草木沃若,春光媚妩;修篁漫山,不知隆暑;朔风吹雪,松声如怒。这些景致分别展示了四季的变换与自然的雄浑力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观聚堂之中。此外,诗人还强调了宇宙之大,万物之繁,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我于是观,乐哉斯土。”即身处这样的环境,让人感受到无比的快乐与宁静。紧接着,诗人又描述了自己在这座堂中的生活:随意作室,不华不窳;买山旋添,稍葺园圃;得趣幽闲,不入城府。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纷扰,追求自由生活的态度。最后,诗人借良朋来访,谈论诗书之事,进一步强调了他与陈和仲共同追求的宁静与高尚情操。整首诗意境深远,引人深思,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陈和仲观聚堂》是南宋诗人袁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此时南宋朝廷内部党争激烈,边疆战乱不断。袁甫身为士人,深感时局动荡,百姓疾苦,故有此作。
在这个时期,袁甫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他曾任太学博士、国子祭酒等职,后因触怒权臣史弥远被罢官。尽管仕途不顺,但他始终关注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在这首诗中,他以陈和仲观聚堂为题,表达了对民生福祉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嘉定年间的时代背景复杂,南宋朝廷在面对金、蒙等外患的同时,还受到权臣史弥远等人的操控。在这种背景下,袁甫作为一位正直的士人,他忧国忧民,关注民生,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治理的看法和建议。这首《题陈和仲观聚堂》就是他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