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松子
壳坚于石,色白于雪。
仁在其中,香味清绝。
况之松子,格韵度越。
庭前柏树,视此亦劣。
松柏著土,其子乃结。
此仁无根,更何所著。
松柏有种,有枯有活。
此仁无种,生生不灭。
天不能灾,人不能伐。
吾欲令此仁普徧广博,吾欲令此仁取之不竭。
家家具足,可采可撷。
人人圆成,可咀可嚼。
初无奥旨,亦无秘诀。
不假思量,何劳论说。
个中浑全,了无分别。
仰见高山兮,石洞之穴。
俯此清泉兮,万古不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壳硬如石,洁白似雪。
仁在其中,香气清新脱俗。
相比松树种子,品格韵味更加出众。
庭院前的柏树,相较之下显得逊色。
松柏落地生根,果实累累。
这仁没有根系,又依靠什么生长?
松柏有种子,有枯有荣。
这仁却没有种子,生生不息。
上天无法让它受灾,人类也无法砍伐。
我希望让这仁遍布各地,丰富多样。
家家户户都富足,可以采集收藏。
每个人都能够圆满成长,可以品尝享受。
起初并无深奥的旨意,也没有秘密可言。
不需要思考衡量,无须烦劳议论。
其中的浑然天成,没有任何分别。
抬头可见高山,石洞之中藏着奥秘。
低头便是清泉,万古不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壳坚于石:指松子壳坚硬程度超过石头。
2. 色白于雪:指松子颜色比雪还要洁白。
3. 仁在其中:指松子的仁在硬壳之内。
4. 香味清绝:指松子的香气非常清雅。
5. 况之松子:用于对比松子和石松子。
6. 格韵度越:指松子的品质格调超出一般。
7. 庭前柏树:比喻普通的植物。
8. 视此亦劣:认为这种植物的品质远不及松子。
9. 松柏著土:松柏的种子落在土壤中。
10. 其子乃结:种子会在土壤中生出果实。
11. 无根:此处指石松子没有种子。
12. 著:种植。
13. 有枯有活:指松柏有的生长良好,有的枯萎死亡。
14. 无种:指石松子不需要种子就能生长。
15. 天不能灾:大自然无法对其造成伤害。
16. 人不能伐:人类也无法破坏它。
17. 普徧广博:广泛分布、普及。
18. 家家具足:每个家庭都富足充足。
19. 可采可撷:可以采集、收获。
20. 人人圆成:每个人都能够圆满成功。
21. 可咀可嚼:可以咀嚼食用。
22. 初无奥旨:起初并没有深奥的内涵。
23. 了无分别:完全不存在任何区别。
24. 高山兮:高山啊。
25. 石洞之穴:山洞中的洞穴。
26. 清泉兮:清澈的泉水啊。
27. 万古不涸:永远都不会干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一种非凡的植物——石松子,它具有神奇的特点。首先,它的外壳坚硬如石,颜色洁白如雪。其次,它的果实香醇可口,具有清新的味道。与松子相比,石松子的格调韵味更显独特。庭院中的柏树与之相比,显得逊色许多。
石松子没有松柏那样的根系,却能生长在土壤中,开花结果。这种果实没有种子,却生生不息。它抵抗住了自然的灾难,也抵御住了人为的砍伐。诗人希望这种仁德能够普及天下,成为人们取之不尽的财富。家家户户都能满足需求,每个人都能品尝到它的美味。
石松子的奥秘并不深奥,也不需要复杂的思考。在诗人的眼中,这是一种浑全的生物,不需要进行区分。抬头可见高山,低头可见清泉,这是石松子生长的地方,也是万物生长的象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松子》是南宋诗人袁甫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这一年,诗人从江西任上解组,回到故乡浙江鄞县。在故乡的山水田园之间,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首诗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尤其是庆元党禁事件,对朝政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袁甫作为南宋著名文人,曾任国子祭酒、礼部侍郎等职,他对时局有着深刻的洞察。然而,他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因此在诗中表达了消极避世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对石松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石松子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历经风雨,依然顽强生长,这正是诗人自喻的形象。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坚守气节、不畏艰难的人物的赞美。这首诗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